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番禺行:宝墨园 六 治本堂 龙图馆

(2014-12-23 06:58:21)
标签:

宝墨园

番禺

包公

砖雕

戏剧

分类: 赣琼两广
从赵泰来艺术宫出来,走一下中路。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再仔细看看艺术宫的外表建筑风格。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周边墙上还有艺术佳作。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从艺林苑牌坊下走过,正门朱红漆柱悬挂的对联,。牌坊背面,内壁和天花分别彩绘“百鸟朝阳”、“蟠桃大会”、“天女散花”、“封神榜”人物。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这里地面铺砌的是明代白坭阶砖,已属苑中文物之一。周围汉白玉花护栏,高贵典雅。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来到雅集馆,这是晚清广东通草纸画珍品展馆。通草纸是一种以华南地区出产的通脱木的茎髓为原料制作的纸。以彩色颜料在这些纸上作画,经过光折射,会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效果,可媲美漆器和刺绣所成的画。通草纸画盛行于18、19世纪,是广州的民间艺术之一,现在展出的是由赵泰来先生在国外搜求送回的,使这些失传了的历史文化得以重现,赵泰来先生实在功不可没。这些通草纸画的制作多出自民间一般工人,但其绘制用笔精细,人物逼真,色彩艳丽、极富质感、保色时间长、题材广泛,这些产品是我国18、19世纪珠江文化的实录。本馆通草纸画展出190幅,分九大部分:珠江航船图、茶丝生产图、清代官民服饰图、清代妇女生活图、民间玩乐图、清代酷刑图、历史名人图、廿四孝图。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边上是霍宗杰藏品馆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里面不少名家书画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来到宝墨园的原来大门。这里摆在地上的字匾,是现存原来宝墨园的唯一遗物。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治本堂,旧宝墨园有此建筑,原为包公花厅,毁于前世纪五十年代,今仿旧貌复建。  治本堂的命名,取义于包公遗诗中的“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寓意“为官清廉,乃治国之本”。  厅中包拯像根据北京故宫南薰殿画绘制,厅柱上的楹联称颂了包拯的高尚品格,亦表达了后人对先贤的敬仰。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宝墨堂是个弘扬清官文化的岭南仿古建筑。大厅中悬挂身穿红袍的包公立像,是由四川名画家绘画的。其实包公不是黑脸的,黑脸包公与额上月牙形只是戏剧和故事中的艺术形象,因包公办案铁面无私,后人便塑造出黑脸包公来。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室的正中摆设着一只长2.36米,宽1.6米,重1吨多,刻有108只寿鹤,取名“百寿图”的巨型端砚,为旅港乡亲韩耀川先生捐赠。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两侧陈列的已有三百年历史的“如意古墨”,造诣工精,格调高雅。周围衬以高身花瓶和老树、雕栏,进入大厅使人感受到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油然而生思古之情,对包公产生无限的敬意。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紫檀木雕巨型画筒,是由香港著名收藏家卢中坚先生捐赠,造型精美,刻工精细,不愧为文房瑰宝。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龙图馆(蜡像馆)因包拯任龙图馆阁直学士而命名。门口四幅包公故事的砖雕,分别为《争儿记》、《黄菜叶》、《审郭槐》、《审乌盆》。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审乌盆》:汴梁人杨国用,为避算命先生诓骗“百日内有血光之灾”,外出营生。第九十九天在返家途中,误宿破瓦村盆罐赵的黑店中,赵夫妇见财起心,杀死了杨国用,把尸体放在瓦窑中烧毁,岂知冤魂却附在乌盆。老汉张敝古向店主买了这只尿盆子,回家后,乌盆向他诉说了冤情,张便带了乌盆往开封府告状,包公放出了冤魂问清情况,将坏人正法。
 《审乌盆》审案设在祠堂,有牌坊、锦地、通花,周边饰以花篮、福鱼,体现岭南砖雕风格。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审郭槐》:宋真宗皇后去世时无子嗣,李妃与刘妃同时有了身孕,李妃产下太子。刘妃与太监郭槐合谋,以“狸猫换太子”,欲将太子害死,并将李妃打入冷宫后又流入了民间。太子侥幸为善良人所救,并为八贤王收养,成长后便是宋仁宗。二十年后此案为包拯审理,但郭槐宁死不认,包拯智扮阎罗夜审郭槐,采取攻心战,而使案情大白。于是仁宗迎母返宫,母子团聚。
《审郭槐》故事发生在宫庭内。包公智扮阎罗,人物还有牛头、马面、狱卒、无常、判官等,栩栩如生。布景属阎王殿,设有屏风,饰物俱效剪纸挂线,线条分明,周边饰以佛手、福鱼,更显岭南砖雕风格。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黄菜叶》:宋仁宗时,某王爷欲占马姓人之妻而起杀心,将他全家烧死。幸好老仆带其子外出而免于难,上京把凶讯告知死者之弟,以状告王爷。事泄,遭杀人灭口。凶徒把尸体以黄菜叶覆盖,以图外运,毁灭罪证。此事终被包公识破,把王爷先斩后奏,为民申冤。
《黄菜叶》审案在外堂,摆有龙头铡,卫士林立,戒备森严,周围建筑物刻有锦地、通栏、谯楼、显得环境真实,造工精巧。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争儿记》:妓女张海棠从良嫁财主马均卿为妾,生儿后,马的正妻与奸夫张令史合谋毒死丈夫,嫁祸于张氏,并认是亲母争儿夺产,包公受理此冤案。包公将孩子放在用白灰画的圈内声称“谁把孩子拉出圈外谁便是母亲”,结果张氏在强烈争夺中痛哭、放手、让儿。包公按人性、母爱、骨肉亲情的心理分析,判明此案,使奸人伏法。
《争儿记》审理为民间诉讼,布景为谯楼牌坊式,周围凸花通栏。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馆内正面一座大型紫檀屏风,中间雕刻有包公像,两旁是宋代民间故事“狄青平南平西”、“呼延家将大破五行阵”,背刻包公家训。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龙图馆的铜像为包公七子之像,即包拯、公孙策、展昭、张龙、赵虎、王朝、马汉。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馆内两侧陈列着三组蜡像,是脍炙人口的包公故事。  “怒弹国丈”,是讲述宋仁宗时,无德无才的张尧佐,恃着干女儿张美人得宠而居全国财政长官之要职“三司使”。画面展示包拯在皇帝面前不畏强权,弹核权臣张尧佐的状况。包拯说:“庸人理政,上违天意,下背民心,必须替换。”可是仁宗不听,包拯据理力争。宋史曾有包拯多次弹核张尧佐的记载。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打龙袍”是“狸猫换太子”的后续故事。包拯审理“狸猫换太子”以后,仁宗认母。虽然仁宗也是受害者,但在伦理有犯虐母之过,也应受罚,鉴于仁宗也是受害者,故包拯便想出以“打龙袍”代替惩罚的聪明办法了结此案。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最大型的是这台“铡美案”,是个群众熟识的戏剧故事。陈世美原是书生,当官以后,一心攀附朝中权贵,不惜抛妻弃子,甚至想杀人灭口。包拯审理此案则展示了他为民伸张正义不畏强权的大无畏精神,这是永远值得后人传颂的。  龙图馆共有56个蜡像,系河南美术学院李元星教授呕心之作,制作时每个人物都有活人模特作样本的。秦香莲是当地名演员,要求貌美而略带忧郁;郡主既俏丽而带傲气;母后恃权而自信;陈世美俊俏而心狠,各人各具特点。人物的胡须、头发,在现实生活中物色合适人物购买后,逐根毛发人工植入,故人物栩栩如生。56个蜡像,件件都是艺术珍品。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出来,经过清心亭,就出门去了。
番禺行:宝墨园 <wbr>六 <wbr>治本堂 <wbr>龙图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