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行:潮州广济桥 曾经的闹市

标签:
桥墩韩江广济桥浮桥潮州广济桥 |
分类: 赣琼两广 |
潮州,是一直没有走进的地方,这次因故到汕头,就顺路经过潮州,为了那座久负盛名的广济桥。从汕头到这里,实际只有几十公里,但却没有直线的高速。潮汕地区和以前走过的韶关一样,下高速对于外地车来说,每次都要多缴费10元,很不合理,就是走几公里的高速,下来还得征收,不知道其依据是什么。进入市区,感觉潮州和汕头有的一比。很快就来到广济桥头。
韩江为纪念韩愈驱鳄而改为现名,为福建唯一流经外省的一条江。到广济桥这里分流入海口,已经是韩江的下游。韩江下游地处三角洲平原,地势平坦,河床坡度低,水势较为缓和。
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那是和韩湘子有故事的,位于潮州市东门外,在韩江之上,古为沟通韩江两岸的重要桥梁。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浮桥
一看门票需要50,犹豫了一下,还是购票进门了,既然来了,就参观吧。
桥墩上建有形式各异的廿四对亭台楼阁,原来是作经商店铺,故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现在重修修复只作为旅游景观了。
广济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汪创建,初为浮桥,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随后各个太守都继续建桥工程,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正德八年(1513年),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造牲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




走到桥的这段,又接近岸边了。这里有座城楼,叫广济门,和广济桥同名,是潮州城的主要标志。广济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
广济门是潮州城的主要标志。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
底下的石梁,是原来的旧物。由于韩江水急势险,屡毁屡建,历元明清诸代,重修20多次,为适应其独特的地形、水势,才有独特的桥形,而桥墩就更有特色。桥下的24个桥墩,全部用花岗岩石块卯榫砌成,比一般的桥墩要宽大。其中大的长度在14.4米到21.7米,宽度在9.5米到13.85米;小的长度也在10米以上,宽度在5.7米,使大桥显得敦实壮观。
一只铁牛还在,介绍说道光22年(1842)大水冲毁东岸桥墩。一只铁牛跌入河中,以后在上游较远处发现。另一只在1939年遭日本帝国主义者飞机轰炸,后不知去向。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