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湖南:江华 阳华岩

标签:
湖南旅游摩崖自然杂谈 |
分类: 三湘四水 |
江华的阳华岩,可以说不是一个景区,至今也没有开发,但其出名,是因为这里的摩崖石刻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好玩的是,到了这里,其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摆在了入口的乡道边。从江华县城过来,对自驾车来说距离不是太远,也就十公里以内,但拐入乡道的路口,标志不明显,是个问题。

这里也没停车场,好在路边有农家乐,前面有点小空地。下公路走田埂来到面前。

阳华岩不高,也没开发,完全是自然状态。阳华岩位于竹园寨回山之下,山势向阳,陡峭如劈,中有石磬,下有寒泉。

停车时看到几个人从农家乐出来走向这里,这时候他们正在忙着留影,我们跟着也来了。


这里也没停车场,好在路边有农家乐,前面有点小空地。下公路走田埂来到面前。

阳华岩不高,也没开发,完全是自然状态。阳华岩位于竹园寨回山之下,山势向阳,陡峭如劈,中有石磬,下有寒泉。

停车时看到几个人从农家乐出来走向这里,这时候他们正在忙着留影,我们跟着也来了。

这是一个敞开式的奇特岩洞,岩石上有40多方石刻,最值钱的是唐朝大诗人元结的《阳华岩铭并序》,最大气的是铭中那句“九疑万峰,不如阳华”。

平整的洞壁成了历代文人墨客刻石题咏的胜地。阳华岩内最早的石刻是唐代永泰二年(公元766年)的一幅题铭:唐代道州刺史、著名文学家元结巡视属县至此,在县令、著名书法家矍令问陪同下游回山遇此岩,而题《阳华岩铭并序》。石刻长290厘米、宽73厘米,是阳华岩最大的碑刻。

元结的题刻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是永州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开创了湘桂两地自唐后摩崖石刻盛行的风气。

再往前走,外沿面不见石刻。

里面不平整处,也是自然状态。


平整的洞壁成了历代文人墨客刻石题咏的胜地。阳华岩内最早的石刻是唐代永泰二年(公元766年)的一幅题铭:唐代道州刺史、著名文学家元结巡视属县至此,在县令、著名书法家矍令问陪同下游回山遇此岩,而题《阳华岩铭并序》。石刻长290厘米、宽73厘米,是阳华岩最大的碑刻。

元结的题刻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是永州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开创了湘桂两地自唐后摩崖石刻盛行的风气。

再往前走,外沿面不见石刻。

里面不平整处,也是自然状态。

这有幅度的拐弯处又是一片。阳华岩摩崖石刻共有40余方,其中字迹清晰可辨的有38方。从石刻的分布和形状看,石刻分布集中、排列整齐,大小不一,皆为阴刻。最大的2.3平方米,最小的0.75平方米;从石刻的字体看集篆、隶、楷、行、草、籀于一体。

里面平整处,依然还有,但在水面上,无法近前。



来这里参观,也就感受一下古人的情趣。


里面平整处,依然还有,但在水面上,无法近前。



来这里参观,也就感受一下古人的情趣。

最著名的,有《游阳华岩》,这是宋代诗人赵师侠的诗词之一。赵师侠,字介之,号坦庵,太祖子燕王赵德昭七世孙,居于新淦(今江西新干)。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十五年为江华郡丞。
“出郭曾无十里赊,任岩迎日号阳华。云藏奥穾岚光润,信美元郎咏可家。”
前一篇:走遍湖南:江华 盘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