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标签:
朱熹陆九渊鹅湖书院额匾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上回说到在上饶参观集中营旧址等,中午时分我们就沿省道来到了铅山鹅湖书院。不巧这里大门紧闭,看来如今的知名度相当有限呀。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门,又来了一部车下来几个人,也是来参观的,一样进不去。正犹豫如何是好的时候,路过的一个农民说管理员在后面吃饭。原来闭门谢客还是有原因的,吃饭最重要。我索性绕到后面的管理处,果然他们几个都忙着午饭呢,可能认为这个时间没有游客到。
在管理员的带领下,穿过内院来到上图的这个大门,交了门票款,我们才得以入内,而刚才的那车人等不及,走了。书院的大门不在正中,在左边,这是一个特殊。头门两旁厢屋与前照壁相交之东、西大墙处,为书院与外界通联的主要门户。拱形门洞,门楼为单檐庑殿顶。西大门额匾:“鹅湖书院”,阴额:“圣域贤关”;东大门额匾:“仁山知水”。

进入大院,感觉是孔庙的格局。书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来,几次兵毁,又几次重建。其中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整修和扩建工程规模最大。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对。书院历经数百年,风貌依旧,格局完整,原状留存,是书院实物遗存中少有的得以完整原貌保存的一处。

青石牌坊,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正面额匾:“斯文宗主”,背额匾:“继往开来”。“文革”后期,“枇林批孔”“批朱熹”时,一些人已经将绳索挂上了牌楼,却一时拽拉不动。方打算另行设法,欲毁之而后快。当时此处的校长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并居然劝阻住了,石牌坊幸免倾圮。
东碑亭内:一时持论寻同异,千载斯文几废存。
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五开间,明间、次间悬山,稍间硬山,穿斗式,脊檩前敞厅,立木质版门三樘。匾:“道学之宗”。
讲堂,中堂版壁前为讲台,两侧壁仿朱熹书体,有:忠、孝、廉、节四擘窠大字。
三开间,敞厅,叠梁式的讲堂。
内院碑亭有二座,在讲堂后两侧,靠院墙,
最后是御书楼,明间正门上方悬“穷理居敬”匾,前侧楹联:“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
回廊边新设展厅,《鹅湖之会与鹅湖书院》、《辛弃疾与铅山》等固定的展览,形象展现鹅湖之会等。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会上,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不欢而散——此次“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陆氏兄弟略占上风,但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

回到前面,依旧不见其他游客。
朱熹在这里落了下风,大约是口才不如对方?但鹅湖书院从此名声在外了。
看到这古朴的石板凳、石墩子,当年的朱熹与陆九渊等人是否坐过?时光又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