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2014-07-09 06:27:55)
标签:

朱熹

陆九渊

鹅湖书院

额匾

杂谈

分类: 赣琼两广

上回说到在上饶参观集中营旧址等,中午时分我们就沿省道来到了铅山鹅湖书院。不巧这里大门紧闭,看来如今的知名度相当有限呀。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门,又来了一部车下来几个人,也是来参观的,一样进不去。正犹豫如何是好的时候,路过的一个农民说管理员在后面吃饭。原来闭门谢客还是有原因的,吃饭最重要。我索性绕到后面的管理处,果然他们几个都忙着午饭呢,可能认为这个时间没有游客到。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在管理员的带领下,穿过内院来到上图的这个大门,交了门票款,我们才得以入内,而刚才的那车人等不及,走了。书院的大门不在正中,在左边,这是一个特殊。头门两旁厢屋与前照壁相交之东、西大墙处,为书院与外界通联的主要门户。拱形门洞,门楼为单檐庑殿顶。西大门额匾:“鹅湖书院”,阴额:“圣域贤关”;东大门额匾:“仁山知水”。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鹅湖山麓,周围山清水秀,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鹅湖书院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人们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书院后建了“四贤祠”。宋淳熙十年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这是头门,五开间。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进入大院,感觉是孔庙的格局。书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来,几次兵毁,又几次重建。其中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整修和扩建工程规模最大。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对。书院历经数百年,风貌依旧,格局完整,原状留存,是书院实物遗存中少有的得以完整原貌保存的一处。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青石牌坊,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正面额匾:“斯文宗主”,背额匾:“继往开来”。“文革”后期,“枇林批孔”“批朱熹”时,一些人已经将绳索挂上了牌楼,却一时拽拉不动。方打算另行设法,欲毁之而后快。当时此处的校长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并居然劝阻住了,石牌坊幸免倾圮。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敬惜字炉,石牌坊东侧,在“义圃”门旁,雕刻石砌,为焚烧字纸之炉。与义圃相对,有“经畲”门,为通东、西院杂役住所和士子号舍门户。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青石碑坊后是泮池,池上有雕栏石拱桥,泮池两各有一碑亭。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碑亭二座,各在仪门东、西配屋之北,泮池两侧,相向。外观相同,单檐歇山,三开间,四金柱。然而柱形不同:东亭柱方形讹角,西亭柱圆形。或许是暗示“朱陆异同”。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东碑亭内:一时持论寻同异,千载斯文几废存。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西碑亭内:俎豆古今存圣学,瓣香朝暮愧禅门。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泮池,仪门之前,半圆,其上单孔拱桥通仪门中门。明景泰四年(1453)凿成。池围栏杆的望柱、阑版均青石,纹饰、图案、字迹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印记。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五开间,明间、次间悬山,稍间硬山,穿斗式,脊檩前敞厅,立木质版门三樘。匾:“道学之宗”。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讲堂,中堂版壁前为讲台,两侧壁仿朱熹书体,有:忠、孝、廉、节四擘窠大字。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三开间,敞厅,叠梁式的讲堂。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原来这里的木梯是横靠在墙上,为了拍照,我把它倒在了地上。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东边门外,已经是杂草丛生,无处插足。。。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内院碑亭有二座,在讲堂后两侧,靠院墙,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最后是御书楼,明间正门上方悬“穷理居敬”匾,前侧楹联:“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御书楼内,鹅湖之会图。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回廊边新设展厅,《鹅湖之会与鹅湖书院》、《辛弃疾与铅山》等固定的展览,形象展现鹅湖之会等。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背景:宋淳熙二年(1175)五月,吕祖谦与朱熹编成《近思录》,结束福建之行而归浙时,朱熹亲自送行。五月底,抵信州铅山鹅湖寺。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庆约来到鹅湖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的规模不算很小。虽然直接参加辩论会的是朱熹和陆九渊兄弟。但列席旁听者不少,如浙江学者刘子澄、赵景明、潘叔度,陆九渊的门人朱亨道、邹斌等。鹅湖寺地处闽、浙、赣交界,闻风而至的学者亦有若干人。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会上,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不欢而散——此次“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陆氏兄弟略占上风,但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历史评价: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表现出朱熹与陆九渊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陆九渊提出“先立乎其大”为出发点。认为自古以来圣人相传的“道统”只是“此心”。主张只有认识“本心”,才犹如木有根,水有源。朱熹认为先于物而存在的“理”在人的心中。陆九渊的心学传至明代,经王守仁的发展,形成一个比较精致的哲学体系,世称“陆王心学”。它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曾对明清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朱熹的理学博大精深,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大贤”,被学者奉为“万世宗师”,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回到前面,依旧不见其他游客。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朱熹在这里落了下风,大约是口才不如对方?但鹅湖书院从此名声在外了。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看到这古朴的石板凳、石墩子,当年的朱熹与陆九渊等人是否坐过?时光又将千年……
清明时节:铅山鹅湖书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