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安化:陶澍墓园

标签:
陶澍安化小淹镇墓园儿子 |
分类: 三湘四水 |
五月份是下雨的季节,下雨的季节总不能老呆着,生命在于运动嘛。想着益阳地区的安化还没去过,利用周末就把目标定在这里。何况三月份去过同样是梅山地区的新化,这安化岂能错过。因为女儿一早要去上海,送到机场后回到长沙市区接了朋友就走西绕城过宁乡、益阳直奔安化。现在的安化道路因为前几年的改造已经很通顺了,但到了第一个目标小淹镇陶澍墓园就发现不在GPS的标志上。问了村民年纪大的听不大懂口音,转了好一会才知道需要由渡口过江,好在不远。
渡口很小,但渡船倒是服务不错,给我调好方向让车上船。一部车10元,乘客
免费,还行吧。
过江还是没有标志,当地人热情指点,没多远就到了,陶澍陵园位于小淹镇北岸沙弯坪,就靠着江水。
在牌坊的正中有一块汉白玉的石匾,上面主要介绍了陶澍的为官情况。如:“皇清诰授,荣禄大夫,例晋光禄大夫,太子少保,晋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兼营两淮盐政等”。
由朝廷拨银兴建。陵园占地50亩,环筑围墙,进门左侧为陶澍墓,墓前有墓表、石俑、石马、石虎、石兔,显得庄严肃穆。1996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不见其他人,也不见管理员。
陶澍(1779~1839),嘉庆七年进士,著有《印心石屋诗抄》、《蜀輶日记》、《靖节先生集》、《陶文毅公全集》等。清代两江总督林则徐曾作一联挽陶公,对陶澍作了这样的评价: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
陶澍7岁随父亲陶必铨去岳麓书院就读,18岁中秀才,23中举人,25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正式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之后,先后任山西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安徽、江苏巡抚等职,1830年,官至两江总督,掌管了当时清朝东南的半壁江山。陶澍为官期间,在倡办海运、革新盐政、培养人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以及晚清第一人才。
看着这些石人石马比较古旧,不知道是否为原物。据当地村民说,在文革的时候,大量的重要文物被砸烂,万幸的是,这些石象生只是被推翻被打倒,因而没有受到多大的破坏。
其左右是其妻妾墓,一共有五座。陶澍二十一岁结婚,共娶了七位夫人。古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陶澍原配夫人黄德芬(1779-1844年),生了三个女儿,于是,陶澍续娶了贺夫人,贺夫人生得多,生了五个女儿,四个儿子,然而一个儿子也没能活下来,最大的也在十岁上夭折了。又是一个十年,他娶了张夫人,只生了一个女儿。陶澍想要儿子的心情急迫起来。四年后,他再娶了刘夫人,再四年,他娶卢夫人,但她们生的三个儿子,都过早地夭折了。在陶澍五十四岁的时候,由黄夫人作主,收了家里的一个穷苦人家出身的丫头张氏为妾,就是这位丫头生下了儿子陶桄,为陶澍留了一条根,延续了陶家的香火,后来陶桄还成为了左宗棠的女婿。
回到前面,这座建筑是享堂,里面空荡荡的,大门还紧锁。享堂前面则是新修的御碑亭。
御碑亭,亭内两只巨大的石鳌背负一块道光皇帝御赐三道圣碑,以示对陶澎的恩宠。这三道圣碑分别是御制碑文、祭文、敕祀贤良祠文石碑。原物在1977年兴修水利的时候,这三块圣碑全部被毁。现在是新修的,不具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