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湖北省博(四)曾侯乙墓

标签:
清明时节湖北省曾侯乙墓武汉谷纹卷 |
分类: 鄂豫齐鲁 |
来到著名的曾侯乙编钟,这应该是修复后的样子。
挂饰整体为一条大龙。全器用5块玉料、1个玉环和一根玉锁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出土时这件玉饰置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其特色之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例:第二节玉璧上的云纹,是采用压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龙,这种形制是到战国晚期才广为采用的;第十一节雕成三条蟠龙相连的玉佩状,龙身为"S"形,是春秋后期在中原开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节玉饰却巧妙地把它们用在一条大龙身上;第十二及十三节的玉饰,分别由双首相向和双首相背的蟠龙构成,每条龙身上各刻有一条龙;第十五节玉饰的两端,分别刻有立凤和凤鸟衔蛇图案,这种图案是南方楚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在漆器等绘画品中屡有发现

鸟形玉佩, 谷纹卷龙玉佩。

圆雕玉龙佩

四节龙凤玉佩

透雕龙纹玉璜,全器共有六龙四蛇。

玉剑

玉半琮

玉琀,葬器。

最后是兵器。

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镈l件。
透雕漆木禁
先秦时,壶主要用来盛酒,禁用来承放壶等酒器,勺则用来自壶中挹(yì)取酒水,三者组合又可在祭祀活动中充当成套礼器。承酒具之所以被称为“禁”,是因为周人鉴于夏商末君嗜酒亡国的教训,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规定国人只在祭祀时方能饮酒。因而“酒禁”之名实则告诫国人要“以酒为戒”,这与现代香烟盒上所印“吸烟有害健康”的提示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举行祭祀礼仪时,多用双壶双酒,并附二勺。尊者处尊位,以禁承两壶置显处,一酒一玄酒(从河或井中取出的新水);卑者处卑位,置两壶皆有酒。玄酒虽不能饮用,但须置于尊位,以示不忘古。故而史籍中有“尊于宾席之东,两壶斯禁”的记载。楚墓中随葬的壶、禁多为青铜器,这件透雕漆木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它由整块厚木雕成,禁面阴刻云纹加朱绘,四角浮雕龙纹,四腿雕成兽形,可见楚人对禁的制作非常重视和考究。楚墓中常见成双成对的壶置于禁上,这正是当时双壶双酒礼制的最好注脚,说明楚人在礼仪活动中遵从周制。
《二十八宿图》衣箱
挂饰整体为一条大龙。全器用5块玉料、1个玉环和一根玉锁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出土时这件玉饰置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其特色之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例:第二节玉璧上的云纹,是采用压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龙,这种形制是到战国晚期才广为采用的;第十一节雕成三条蟠龙相连的玉佩状,龙身为"S"形,是春秋后期在中原开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节玉饰却巧妙地把它们用在一条大龙身上;第十二及十三节的玉饰,分别由双首相向和双首相背的蟠龙构成,每条龙身上各刻有一条龙;第十五节玉饰的两端,分别刻有立凤和凤鸟衔蛇图案,这种图案是南方楚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在漆器等绘画品中屡有发现

鸟形玉佩, 谷纹卷龙玉佩。

圆雕玉龙佩

四节龙凤玉佩

透雕龙纹玉璜,全器共有六龙四蛇。

玉剑

玉半琮

玉琀,葬器。

最后是兵器。

前一篇:清明时节:湖北省博(三)曾侯乙墓
后一篇:清明时节:湖北省博(五)古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