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行:运河边的流连

标签:
苏东坡乾隆御码头广济桥文亨桥 |
分类: 江苏上海 |
京杭大运河经过常州,如今走在运河两岸,入眼的都是这崭新的景象。
常州的古城墙,只有留下运河边的西瀛门。根据记载,1951年组织拆除东门至大南门城墙,1952年拆除新西门至北门城墙,城砖用于建房、修路,建下水道等,以后除今存西瀛门及附近220余米城墙外,余均拆除。西瀛门一段城墙的保留纯属偶然,民国时期,西瀛门一带商埠林立,是著名的金融商贸一条街,不少店铺建在城墙根下,于是商家便依墙开店,有的更是将城墙掏空建屋居住,客观上却保护了这段城墙。


文亨桥属对置排列式石拱桥,全用青石构筑。桥面正中嵌置浮雕莲纹正方巨石一方,桥面东西两侧沿嵌砌石栏板和顶端浮雕云纹装饰的望柱,两侧桥额均刻有"武进县文亨桥"6字楷书,两侧拱圈处各有桥斗4个。它是常州石拱古桥中最高和最长的一座桥梁。文亨桥原横跨京杭大运河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拓浚运河,文桥被拆迁,转向重建于附近的原护城河上。这样遗址重建的桥梁,还算是文物?
乾隆皇帝潇洒风流,喜好游览,同时他又醉心翰墨。每到一处就赋诗挥毫,留下无数碑刻墨迹。御碑亭保存的六块御碑,刻工精湛,笔画清晰,完好无损,这是本园相当珍贵的文物。其中三块是记载乾隆登舟上岸,策骑巡视,赞美吴地江山秀丽,景物优美,百姓拥戴,称颂当朝成就,勉励官员关心民众,防范水旱隐忧,勤政为民的。还有三块是怀念歌颂苏东坡的。


现在的东坡洗砚池,是从“藤花旧馆”移置而来的。东坡从海南流放回到常州,定居在顾塘桥孙氏馆(即藤花旧馆),他自备石池,埋在园中的紫藤花下,用以洗濯笔砚。到1757年常州地方官吏得知乾隆皇帝又要巡游江南,知道乾隆崇尚东坡文才,于是揣摩皇上心态,走皇帝“心径”,为博皇上欢心,将藤花旧馆的洗砚池移置到此。当乾隆第二次来到常州,看到舣舟亭下还有一方东坡当年的洗砚池,他喜不自禁,诗思奔涌,挥笔赋诗,赞美东坡。地方官员挖空心思迎合皇上,而乾隆却全然不知,看来下属官员为博上司欢心,做做手脚的事情是古已有之的。洗砚池虽然搬了家,但这方洗砚池确是东坡用过的,并非假冒伪劣。


舣舟亭是东坡公园的主要景点。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苏东坡乘船路过常州在这里系舟上岸,并作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两首,他写道:“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后人为纪念东坡建亭于此,并命名为舣舟亭。建亭时间为南宋咸淳年间。最早用毛竹所造,后屡建屡毁。1954年曾经重新建亭造园。直到1982年才按江南园林特色修建。舣舟亭的历史价值,一是成为常州人追怀东坡的历史源头;二是康熙、乾隆为追念东坡挥毫题匾的地方。这里的两副楹联,俱为常州文人所作:“江南二月好风光,故人此日共清明”,是黄仲则的作品,另一联为曾铸题撰:“舣舟亭畔喜迎东坡居士,洗砚池边昔驻西蜀诗人”。


前一篇:常州行:有戏的红梅公园
后一篇:常州行: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