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龙海:水上村庄 埭尾村

标签:
人文精神声息龙海石码水上村庄 |
分类: 八闽大地 |
从南太武下来,已经过了中午,先找地方午餐。本想去海澄的月河,突然想起这附近东园镇的埭尾村,索性就在浮宫镇休息了。埭尾村,南溪的下游,四面环水。这是一个一度被世人遗忘的闽南古村落,有着560多年的历史。它由开漳圣王陈元光第25世孙陈均惠的第八世后裔开基,至今仍为陈氏族群的聚居地。
“有埭尾厝无埭尾富,有埭尾富无埭尾厝。”这句话在埭尾村已经流传了数百年。来到这里,不见其他游客,现在这里是福建省级文化名村,可以随便参观。
埭尾古厝群傍水而建,布局呈轴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屋顶则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
闽南水乡,河汊纵横。好玩的是有一条船横着作通道,方便村民到对岸的农田。
如今留守古村落的大多为老人和带孩子的妇女。看到村头的寺庙,供的是妈祖,树荫下倒是有几位都是老人家和小朋友。
村中有一条大路,可以平分南北两部分。
埭尾村特殊的格局,不仅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精巧构思,还蕴涵了闽南人特有的一种人文精神,即互相关照、守护相望、多样和谐。”
埭尾村古厝不仅坐向、形态相同,就连大小也近乎一致,都在100平方米左右,
数百年来,埭尾村村民都严守先人禁改建筑格局的遗训,古老与现代之间有着鲜明的界限,古老的一律向北,现代的一律向南
离开埭尾村,来到龙海的海澄镇和石码.
龙海县由原龙溪县和海澄县,于1960年合并而成,1993年5月又升格为“龙海市”。海澄旧名月港,地处九龙江入海处。因其港道从月溪至海门岛“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似月,故名。”由于明朝政府历行海禁,关闭了泉州官商对外贸易大门,民间走私商人便选择月港,从这里偷渡厦门岛,进行对外贸易,逐渐发展成一贸易商港,遂为“闽南—大都会”。清初厦门港兴起后,逐渐取代了月港地位。如今的海澄镇,已经沦落为普通的市镇,找不到当年的豪华。
相对而言石码就比海澄大多了,也现代化了许多,但如今的石码,也缺少了历史的痕迹,都是新兴的城市的模样,走了一圈,就在九龙江边停了一会,顺道紫泥镇,走海沧回厦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