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龙海:厦漳跨海大桥 南炮台

标签:
方向宽度体系城垣人行道 |
分类: 八闽大地 |
厦漳跨海大桥通车了,住在厦门,不去凑个热闹说不过去。这不,还是利用周末,去龙海走一趟。出岛到走马青路,到了青礁,就顺引道上桥了。
厦漳跨海大桥路线全长9.33千米,其中桥长约8.555千米,从南到北由海平立交、南汊主桥、海门岛立交和北汊主桥等4个主要工程构成。
大桥主体部分为双塔斜拉桥,南汊为每跨70米的连续钢构。双向六车道,桥面行车道宽度为33米,海门岛到龙海岸桥梁外侧各设2.0米宽人行道,桥面宽37米。设计行车速度100千米/小时。桥形为连续半漂浮体系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可满足三万吨级船舶安全通航,在同类型桥梁中居全国第六、世界第十,已成为厦门湾标志性建筑。




远处是海门岛,那里是收费处,再过去式南汊主桥。因为有许多监控,怕停车拍照被抄牌,算了。
南炮台系闽浙总督邓廷桢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配合林则徐在广东开展禁烟运动,为御侮备战而建筑的。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进行扩建并改装德国制造的克虏伯大炮,计有主炮一门,副炮三门,同厦门胡里山大炮为“姐妹炮”。炮台建有城堡、兵舍、战壕、弹药库、练兵场设施。炮城三合土建成,呈现椭圆形,城墙周长约240米,高6米,厚1。5米。


南炮台建成后,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曾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840年7月2日和8月22日,英舰先后窜入青屿口和厦门内港,遭到厦门军民的英勇反击。8月24日下午,英国舰队以3只舢板追逐一艘中国商船,屿仔尾南炮台的官兵目睹此景,把炮口瞄准英舰,猛烈轰击,英舰被迫退走。




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企图占领我国东南海防前线厦门岛。于8月24日从厦门撤走了最后一批日本侨民,接着宣布封锁包括厦门在内的中国南部海域。9月3日凌晨4时许,日军贸然出动“羽风号”、“若竹号”等多艘舰艇,驶进大担岛灯塔前的海面上进行挑衅。屿仔尾南炮台的爱国官司兵,早就有抗日御侮的思想准备,此刻在炮长何荣官的指挥下,愤怒的炮弹射向日舰,打响了厦门地区抗日战争的第一炮。厦门岛上的白石炮台开炮响应。日舰凭借其武器精良,也开炮向我反扑,阵地上硝烟弥漫,弹片纷习,抗日勇士愈战愈勇,炮战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日舰“若竹号”腰部冒起黑烟,渐呈下沉之势,侧边的两艘日舰慌忙向它靠拢,夹持着该舰向台湾方向溃逃。
三门副炮早已拆毁,一门主炮也于1953年修建厦门海堤时拆走。现有的都是现在重配的。
前一篇:客居厦门:夏日暴走云顶岩
后一篇:走龙海:不能登顶的南太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