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海边的蚬子
东海边的蚬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5,992
  • 关注人气:1,2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琉球与福州

(2013-05-17 06:39:53)
标签:

系统

英语翻译

汉语语言

说法

向南

分类: 杂文随记

最近新闻报道把琉球从日本国中单独列出来讨论,作为福州人,对于“琉球”是再熟悉不过的词。现在搜集一些福州与琉球关系问题,也搬出来探讨一下,虽说自古是中国领土或属国现在说起来已经不太理直气壮,适当的时候,还得拳头说话。

  

一、闽人三十六姓迁移琉球

在明朝长达277年的统治中,中国向琉球派遣使者有20次,而琉球入明朝贡达300余次,这是同时期与中国相往来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比拟的。更引人注目的是明朝统治者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这三十六姓中,多为河口(今小万寿桥附近)一带善于驾船的福州人。

  闽人三十六姓对琉球国社会发展及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戏剧作品正是通过闽人三十六姓传入琉球的。中国流行的传统剧目或歌颂封建伦理道德,或歌颂反抗富贵强暴、争取幸福美好的生活,都给琉球社会打上深深的中国传统伦理及文化影响的烙印。不仅如此,由于闽人三十六姓的移居,将中国的园林建筑风格也带入琉球。

  闽人移居琉球后在治理国家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很多贡献。如久米村闽人后裔郑迥,嘉靖年间入国子监学习,回国后深受器重,“累官到法司”、故有“三十六姓为法司,自迥始”之说。在琉球国官职品级中,国相、法司官分别属于正一品及从一品,这充分说明闽人政治地位之高。一代鸿儒程顺则以自费生身份拜在福州鸿儒陈元辅、竺天植门下,潜心钻研儒家思想达四年之久。他出资刊印的《六渝衍义》成为琉球人学习汉语及修身养性的课本,并且传播到日本等地。他以德性著称于琉球,和蔡温并称为琉球国历史上两个伟人。

  闽人三十六姓对于将福州先进的手工业传到琉球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纺织印染、造船等。据《球阳》记载,早在1659年就有琉球人国吉尝奉王命,往福州学习织缎技术,回国传授推广。因此,到了徐葆光使琉球时出现“家家有机”的现象也就不足怪了。琉球产麻布,染成许多颜色,故有“东洋花布特重于闽”之说。

  为了改变那种“傅竹为筏,不驾舟楫”的落后局面,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琉球国的造船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论有:“贡船,式略如福州鸟船。船掖施橹,左右各二。船长八丈余,宽二丈五、六尺”,揭示了琉球造船技术引自福州。

冲绳学者伊波普猷、真境名安兴于1916年出版的《琉球五伟人》一书中,列举出了为琉球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五位历史人物麻平衡、向象贤、蔡温、程顺则、向有恒,其中,蔡温、程顺则两人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
  冲绳县的一项不完全统计称,闽人三十六姓目前在冲绳的后裔人数大约有2万人。

 
二、福州市中心的于山风景区,有琉球王子墓。是琉球王国的王子流亡病逝于福州,为其修之墓。每年很多冲绳的人来福州,经常性参拜自己祖先的王子墓。福州的琉球墓园和琉球馆,是全国不可多得的研究琉球历史和古代中琉交往的历史古迹。墓园所在的长安山一带,清代时为安葬琉球来华亡故人员的墓区。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历史上的渊源,福州市与日本冲绳县那霸市结为友好城市,1986年建造琉球墓园,将原址上的连同他处移葬来的共8台“琉球墓”划入保护范围。

     福州古闽安镇西码山麓,有一座规模庞大、占地2600多平方米的琉球墓群,埋葬有263位从琉球来福州的海上遇难与病故的官员、船员、商人。它是明清两代1372至1879年间五百余年历史中,闽安镇成为福州与琉球友好关系前哨的见证,也是中国与琉球人民文化交流和海上贸易的见证。
据载,在此亡故的琉球人,大多数就地埋葬。福州地区的琉球墓除园内8座外,还有白泉庵周围4座、高盖山2座、福建建筑学校和上渡塔仔村、连江镇海镇各1座,还征集得出土琉球墓墓碑10多方。均用汉文刻有“琉球国”字样及亡者姓名、住址、生卒年月、职务等。


三、福州琉球馆,本名柔远驿,位于台江区十二桥的琯后街,建于明成化七年(1474年)。其时福建市舶司从泉州移到福州,在闽安镇设“巡检司”衙门。琉球国等进贡船在闽安镇经“巡检司”检验封仓后入福州内港河口,贮存在“进贡厂”里,然后择期取道上北京。为了便利琉球国的使者、通事、商人、船员的住宿和生活,政府在“进贡厂”之南,特设“柔远驿”便宜行事。“柔远驿”旧称“怀远驿”,因住的多是琉球国人,所以俗称“琉球馆”。

 

四,福州人出使琉球

琉球国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进贡以来,凡逢贺天寿圣节、贺登极、贺元旦、贺封、迎册,琉球国王都要派使臣来华。同样,每位琉球“国王嗣位,皆请命册封”,明清政府都要派遣使臣远越重洋去册封。据记载,从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至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共有25次出使琉球进行册封(其中明朝 17次、清朝8次)。由于福州和琉球地理相对比较接近,朝廷常派遣福州人充当册封使节,比如制订在黑沟洋“过沟祭海”制度的副使内阁中书舍人林麟焻是福州人。清廷册封琉球王最后三次,出任正使的均是福州人。一为嘉庆13年(1808年)的齐鲲,一为道光18年(1838年)的林鸿年,最后一任为同治五年 (1866年)的赵新。
  

五、1594年福州长乐县人陈振龙从南洋运番薯引种福建,1604年琉球人又从福州将番薯苗带回琉球种植,人民死亡大减,亦以此为主食。(只有国王可以吃米)

六、琉球语(Uchinaaguchi)

琉球语是指琉球地区使用的语言,包括奄美弁、国头弁、首里弁(冲绳弁)、宫古弁、与那国弁、八重山方言等。关于琉球语的起源众说纷纭,目前语言学界相对一致的说法是,南琉球和北琉球语言有着不同的起源。
需要把“琉球语”和琉球国外交时使用的“汉语官话”区分开来,“汉语官话”只是在与明朝外交时才使用,负责使用的就是“通事”一职。就好像我们出访欧美等国家需要带“英语翻译”一样,“通事”就是琉球国外交时的“汉语翻译”。中国最早记载琉球语言文字的是《使琉球录夷语夷字附》参见:可见其中记录了“琉球的本土文字”及“平假名”。虽琉球本土文字和日文假名相同,但语言有所差异。跟东亚的其他国家一样,除了本土语言之外,汉字为琉球国外交时的官方文字,汉语在某一个时候也可以看成是琉球的“通用外语”,在与中国、朝鲜、越南的外交往来中皆使用汉语。琉球人的石碑碑文以及士族的家谱,也发现有汉字记载。与明清和日本交往,往往通事一职非常重要。在明清时代,琉球国不断向南京和北京的国子监以及福州的琉球馆派遣留学生学习汉语语言。根据对留存下来的琉球人使用的汉语官话课本的研究显示,琉球人所学习的汉语官话在语音上受到了闽语,尤其是福州话的影响,严格地说是“福州的官话”。早期,琉球国在外交场合皆使用汉语,而在官方文书上则使用汉字与假名混合的琉球语书写系统,有时也使用汉语书写系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