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出行:清流有个赖坊村

标签:
赖坊村古民居眼光清光绪活化石 |
分类: 八闽大地 |
清流赖坊位于距清流县城58公里的大山深处,据《赖氏祖谱》记载,该村始建于北宋咸淳二年即公元1022年,作为一个以客家人为主体的村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保留下来的整个村落原始布局完整,延续以真武街、楼房下街、镇安门街为骨干,以众多里巷小弄为支脉的街坊布局,沿着这些里巷小弄分布有“宗祠”、“彩映庚”、“翰林第”、“来青”、“迎薰”、“慕荆”、“棠棣镜秀”在内的四十多幢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面积近二万五千平方米,其中以赖氏祖庙、彩映庚、翰林第、大夫第等为代表。
由于这里不收费,也没任何标记,只能信步由缰。村头这间祭祀真武帝的房子,成了老农闲暇的聊天室。
漫步村中,也让这里的村民感到亲切,他们会主动给你打招呼。闲扯中,一位五六十的挑担老农说带我到他家里看看。
据介绍,这些古建筑多根据所在方位卜吉而建,讲究风水地灵,一般以上堂为中心,配以门楼,下堂、厢房、及护厝等,堂前有天井,天井多用卵石铺衬花卉纹、钱纹及太极图案,大门前有前坪及池塘。体现着闽西客家建筑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体量小巧,朴素实用的特点。
北宋末年,赖坊开基祖一郎公五世孙应昌公始筑庐于此,此后,家境日昌,不仅财收殷实,丁口繁众,而且子孙个个聪慧,南宋时期便门出两进士,赖绂与赖简父子联袂登科,开清流科试之先河。明代,清流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翰林院编修赖世隆也出此门中。清代以后,该家族更是人才辈出,不遑多让,科考中举及入太学者数不胜数,曾有“一门三进士,比屋五举人,十八蓝衣拜祖宗”之乡誉。
拐了几下,这座翰林第原来就是他的房子,老祖宗的光辉在他脸上闪耀。
翰林第现存古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系赖坊赖氏第十七世祖赖道亨所建。为两进合院式府第建筑,由门前大坪、门厅、中天井、前厢、后天井、正厅、正厅边厢及左右护厝组成。该建筑体量高峻,装饰素朴,除边厢窗扇上减地雕天马、麒麟、天禄等瑞兽外,只有一些包袱锦图案的漏窗。中厅与正厅太师壁上方各悬一漆金匾额,中厅者上书“文明继美”,正厅者上书“椿荫槐荣”。
光绪初年,赖初兆以举子之身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回到家乡后,以教书为生,舌耕乡里,长期主持赖坊书院“东壁山房”,为清流、明溪、连城、永安等地培养了一批地方文化传人。这座翰林第对面正是笔架山。
天井两厢房的窗雕,都是有所讲。不外乎吉祥富贵,子孙满堂,八仙庇佑,马放南山。。。
“文明继美”匾系清光绪年间翰林第屋主赖初兆的弟子为其做寿所敬贺。该匾中“明”字“日”旁多一横,是有缘由的。光绪二十八年,散居各地的学生齐聚翰林第,为老师贺六十大寿,并敬送“文明继美”漆金匾额一楹。特意在“明”字“日”字旁上加一横,写成“目”字,寓意天地之“明”在于“日”、“月”,人间之“明”在于“目”。盛赞老师在乱世中洞明世事的独到眼光。
翰林第另一处有深刻寓意的装饰图案是前后天井中用鹅卵石铺就的“钱文”,造屋祖用此图案寄寓于子孙:人勤土生金,勤劳是立身之本。又寓:人生在世须立身,钱财之物可委地。
“椿荫槐荣”匾是当时福建布政使司,福建学政总督等四位官员为赖兆初之子赖祖龄、赖祖颐、赖轮英所立的旌匾。“椿”,“槐”皆为乔木,为栋梁之才,椿槐皆生长茂盛,欣欣向荣,意在恭贺赖家代有人才。一个省里的四位主要官员为一家子弟立匾。在封建社会是极其罕见的。
喜报连连,当时的老师,跟着沾光。老农以自豪的口气说,来的喜报多,送出去的银子也多,说明他家祖上是多么地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