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佛山:祖庙五 祖庙建筑群

标签:
水泥石砌抬金木大门部分 |
分类: 赣琼两广 |
把祖庙里的其他地方看完了,现在就来到其最重要的部分,祖庙本身。
祖庙内供奉的是北帝玄武神,这和我想象的大不同,我原来以为应该是佛山本地的什么神祗。查其历史,由于唐宋时期珠三角一带多有水灾,佛山人便将北帝请到禅城坐镇。说来奇怪,自此之后,禅城一带再也没有闹过水灾。广东人有以水为财的观念,故而北帝崇拜就成了珠三角民俗的典型,其中更蕴含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祖庙的建筑装饰看上去很有岭南建筑的特色。屋檐瓦脊上的立体彩塑人物,墙壁上的砖雕、灰塑、嵌瓷和殿堂里的木雕、石刻以及锦香池中雄踞水面的龟蛇大石雕等等,涉及题材广泛而又富有内涵。雕塑和壁画中的各种故事人物、鸟兽花卉等,大都构思新奇,刻划细致,生动传神,耐人寻味。看着这些雕塑,真是很钦佩那些建筑者的心灵手巧。
从边门进来,就看到这里烟雾缭绕。还是直接来到中轴线的一端看起。南北中轴线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
祖庙里的万福台是华南地区最古老和保存最好的古戏台。始建于清初顺治十五年,台前有宽阔的石铺场地。东西两侧是两层式长廊供民众和乡绅富户观剧之用,具有300多年历史、以辉煌灿烂的木雕装饰而成的。从万福台到两旁的两廊,再到灵应牌坊,形成一个天然的整体立体环绕声回音壁,保证了极佳的演出音响效果。
据介绍:粤剧起源于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戏班都返回佛山,解散旧班,重组新班。依照惯例,新戏班的头场演出必在祖庙的万福台进行。此建筑为歇山卷棚顶,台面宽三开间。前后台用金漆木雕隔板分开,隔板两侧设门供演员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禄寿三星;下部雕刻戏曲故事"曹操大宴铜雀台"的场面;左右分别雕刻降龙、伏虎二罗汉。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练、技艺娴熟、笔法粗矿。
东廊的“郭子仪视寿”,西廊的“哪咤闹海”等
锦香池位于灵应牌坊前,于明正德八年开凿。初为土池。清雍正年间改建为石池。池中有象征北帝的石雕龟蛇像。每一位到祖庙的游客都会往池中的石雕龟蛇像投硬币。池的两边有鼓楼。
三门是整座神庙的门面,建筑非常考究。面宽九开间,顶端有一条1米多高30米长的陶塑人物瓦脊,檐下是贴金木雕,中间是红色沙岩围墙并排配以三个进深为一米的圆拱门洞,下为石砌抬级,整个建筑壮丽威严。
灵应祠大门陶塑和木雕的加强装饰,是其他地方所未见。
三门前两侧,崇敬门上的“守房州”(牛皋故事)。门边陶塑是一形象苍劲的老者,面露微笑,手擎宝镜,象征日神
端肃门上的砖雕“大红袍”(海瑞故事)、
陶塑是一美丽的妇人,婀娜多姿,手擎宝镜,象征月神。
祖庙前殿的大型神台,是禅城著名的金漆木雕杰作之一。这所雕刻的内容包括“荆柯刺秦王”、“李元霸伏龙驹”的故事。
两边的文武大将俯身看着你。
这方形座屏,高2.78米,宽2.58米,双面镂空,三块大樟木拼接。
正殿是祖庙建筑群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建筑。重建于明洪武年间。
大殿上悬挂彩门,花篮状的彩门作用和屏风相仿。两旁是六角形的宫灯,均为漆金木雕。
正殿神台的木雕,上部是“竹林七贤”,下部是“薛刚反唐”等故事。
大殿正中供奉一尊北帝铜铸造像,铜像重约2。5吨。这尊北帝像端坐在神龛内,慈眉善目,五屡长髯飘在胸前,服饰华贵,赤裸双足。铜像的头光、西部及手足全部贴金,整尊神像金光灿烂,是佛山古代工匠卓越铸造技术的体现。
庆真楼,是祖庙建筑群中最后的建筑,建于清嘉庆年间。1973年重建,用了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