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福建之:安溪东岳寺 城隍庙

标签:
福建规制建筑面积安溪宗教 |
分类: 八闽大地 |
从凤山下来,来到东岳寺,进门需要门票,但不多才五元。这个寺庙始建于唐末至宋初期间,系土石木结构,依山而建,高低相次,前后有两殿一阁。初为道观,奉祀岳帝。清末民初,又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成为道佛合一的寺院。国人信仰讲究平安、赐福、发财,对神灵的来历不作深究,也算是和谐。
既然是东岳庙,前殿内供奉着幽冥世界的最高主宰东岳大帝,两旁是阎君塑像。左龛祀福、禄、寿三星君,右龛祀伽蓝尊王。
殿后则为东西钟鼓亭。沿石阶而上可达后殿冯虚阁(古又称凭虚阁)。殿前上挂“冯虚阁”匾额。殿中祀观音菩萨,背后则为释迦牟尼立体塑像,左右为文殊、普贤二佛;东西两侧则为高大的韦驮、坚牢二护神。殿左厢奉地藏王,右厢奉注生夫人。
闽南以“飞”、“翘”之势著称于世的屋顶,在诸多寺庙都可以亲见。
东岳寺内还镌刻有诸多出自名家之手的楹联:其晦翁亭柱上有南宋朱熹所题的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寺院中有明黄凤翔题的“千家烟火连云渺;一片溪山带月横”;有光绪六年(1880年)清武状元黄培松题的“鼓震钟鸣,普醒众生尘幻梦;山明水秀,全彰古佛法王身”;有清光绪安溪知县谢金銮题的“座上绿垂詹令柳;眼中青是晦翁山”等。
边上的吴公檀越祠显得简单而古朴。檀越,按照现在说法,就是施主。
东岳寺历史上曾广植凤山茶,清醇芬香,别具一格,颇负盛名。1999年,为进一步扩大安溪名茶的声誉,推进安溪茶文化旅游,当地政府在凤山南麓的东岳寺后依山兴建了仿古园林——茶叶大观园,我这回不去参观。
安溪城隍庙是福建省最早兴建的城隍庙之一,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庙中供奉“清溪显佑伯主”(俗称“城隍伯主”),并祀“城隍夫人”(俗称
“城隍妈”)。庙宇原建于县治东,今有旧庙与新庙各一座。建筑风格独特,装饰富丽堂皇,香火四时鼎盛,在闽台及东南亚等地均有较大影响。
一千多年来,安溪城隍庙历尽沧桑,几经修葺,几经重建,几经迁址,1953年,城隍伯主正身迁入东岳寺东厢奉祀,并于1985年又迁入东岳寺檀樾祠奉祀。1958年和1986年,旧庙的第一殿和第五殿先后被教育部门拆建为宿舍,今旧庙的建筑物仅存二至四殿。
1990年初,新加坡侨亲在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择地于东岳寺东侧,依照原庙规制,兴建安溪城隍新庙,新庙重建工程于1992年1月5日完工。
城隍新庙与东岳寺并肩联臂,为五进殿堂,顺山势递升兴建,南北向。第一殿面宽五间,辟三门,檐口辉绿岩龙柱,门堵、窗棂分别以青白石雕刻,有鲤鱼跳龙门、双龙戏珠、双狮抛球、狮凤牡丹、松鹤莲荷、竹鹿等图案,屋架构件,如吊筒分别透雕花竺、垂莲、嫦娥奔月、吹箫引凤。
第二殿为城隍殿,重檐歇山式,彻上露明造,穿斗式,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前加拜亭。
一至三殿内诸神像,均仿旧庙体式。正副三尊城隍神像均坐正殿,分别面向三圆棂窗,八爷、九爷伫立两旁。三殿为城隍寝殿。四殿为罗汉殿,奉祀观音佛祖。五殿为释迦殿,奉祀三宝世尊。全庙红墙绿瓦,金碧辉煌;飞檐翘脊,飞金走彩;雕龙刻凤,巧夺天工,其势更胜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