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吃吃走走,工作不忘

标签:
哥们小肠厦门客家兜汤 |
分类: 八闽大地 |
今年已经几次来到龙岩了,这样幽静的地方,想起了在成都的日子,比较悠闲。秋意中的河水,平缓地犹如镜面。
11点半离开厦门,13点才到龙岩,哥们就请吃龙岩小吃:清汤粉牛肉兜汤
什么叫“兜汤”?我是一头雾水,几次来这里,都是大酒店地干活,还没进入市井。查问主人,因为他也是外地人,未必能尽知其详。后来查了百度,才知其详:
闽西客话的“兜”,其实是“端”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吃不了兜着走”的“兜”关系不大。所谓兜汤,意即碗盛后端在手中、就地解决的一类小吃。兜汤以前多见于上杭、长汀的城镇和永定的部分地区,制作主料一般为猪瘦肉、猪小肠和牛肉等,肉取鲜嫩耐煮不易老硬的那种,切片;小肠宜选用厚实,脆生爽口部分,客家人称之“粉肠”,切段,以盐和味汁拌匀稍为腌制,再掺一定量淀粉(最好用芋粉,易成形不散),要用力气使之混合均匀充分,趁着火大汤滚,将和好的肉片或粉肠段分掰开一个个氽入锅。当然,锅底须以干香菇或干鱿鱼、墨鱼一类的熬制,味道才鲜美。稍许熟了,一定要趁烫吃,汤鲜肉滑,引人垂涎。
客家人居住在贫瘠山区,生活清苦,不可能顿顿鱼肉,于是生意人煮了肉汤,用火炉煨着与碗筷凑成一担,挑着走街串市,人们重体力劳作之余,就热吃上一两碗,真是大慰饥肠。条件所限,只能或站或蹲端着吃,也就传音曲意地成了“兜汤”一词。街头路边大嚼大吞毕竟不雅,因此旧时买食兜汤的多为男子,即使如此,也是向隅而蹲,匆匆吃完就走。受偏爱的小孩由父亲带着去吃上一碗兜汤,解馋,也是莫大的幸福和满足。兜汤成了客家劳动人民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也渐渐发展为一种风味。
看看我的这个午餐吧:
大餐当然少不了,不过生猛海鲜大家见多了,不必再提。主要这个挂羊头卖的却是牛肉,有点出乎意料。
某日中午便餐,来这个市中心的小店,发现其风格、周边很像在东南亚的餐馆。时光有些倒流。
到江山乡,有农家乐,就主要的光鱼,一鱼两吃,这里的师傅厨艺不错,吃到一半,才想起拿出相机,嗨!
鱼汤,这鲜味,可以在舌尖上跳舞。
到了龙岩,自然不能只当吃货,也得干干正事。瞧,参观工厂,谈谈业务,饭碗还得好好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