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得:徐悲鸿绘画精品展

标签:
文化徐悲鸿福建愚公移山蔡公时被难图 |
分类: 展览艺术 |
参观省博,正恰逢《徐悲鸿绘画精品展》在福建博物院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80幅绘画精品,集中了徐悲鸿先生早、中、晚各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为徐悲鸿作品在国内最高规格的展出。新闻上说90岁高龄的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儿子徐庆平特地赶到福州参加开幕式。
看点一:《愚公移山》等名作齐亮相 有多幅珍贵素描手稿
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战争的影响,导致物资匮乏,徐悲鸿先生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筹集资金以赈济灾民。1940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把徐悲鸿引荐给圣雄甘地。在为甘地画像的过程中,徐悲鸿被甘地的精神所打动,从他身上看到了愚公的影子。返回新加坡后,他先后完成了巨幅彩色水墨画《愚公移山》和两幅《愚公移山》油画。
本次展出的油画《愚公移山》是徐悲鸿从新加坡带回的第二稿,这部巨幅作品由于在特殊时期长期被放置在潮湿的木箱中,致使颜色脱落,后请来中法两国专家经过五年的艰难修复,才使画作原貌重现。
看点二:画作中的大师性情
徐悲鸿的大多数画作都带着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有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邃思考。如国画《会师东京》以狮子为题材,寄托了对抗战胜利的渴望;国画《奔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巨幅作品《田横五百士》则是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为主题。
有趣的是,徐庆平透露说,徐悲鸿在作画时,当受到所画主题、人物的感染,常把自己的形象也放入画中,以示共鸣。“比如,在此次展出的油画《田横五百士》中间的黄衣男子形象,他用此表示自己对田横及其他将士的理解和钦佩。还有《巴山汲水》中有为其他挑担人让路的人物,反映了他同情百姓疾苦的心情。父亲的风景画中,底下还时常站着一个小人物,常常就是他自己”。
看点三:大师与福建的不解之缘 寻找《蔡公时被难图》
在《徐悲鸿传》中,福建这个地名出现得非常多。廖静文介绍说,徐悲鸿先生与福建有着不解的渊源,因此她一直有在福建举办徐悲鸿画展的心愿,“在我90岁的时候能完成这个愿望,非常高兴。”
据了解,徐悲鸿在巴黎留学之时,与福建人黄孟圭结为好友,并与兄弟相称,视其为“生平第一知己”。当时徐悲鸿学费困难,黄孟圭便举荐他到新加坡为陈嘉庚作画。1928年,时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的黄孟圭请徐悲鸿到福州参加福建省首届美术大展,并为在“五卅惨案”中牺牲的福州人蔡公时创作《蔡公时被难图》。
此画耗时两个月才完成,当年一经展出,就轰动一时。该画作原本悬挂于西湖,但在抗日战争后因战乱遗失。徐庆平表示,本次展览举办的目的之一,就是借展览机会向公众追寻《蔡公时被难图》画作的线索。
在徐悲鸿先生居闽的数个月间,他还与我省著名的金石大师陈子奋结成了莫逆之交。徐悲鸿对陈子奋的才气十分欣赏,二人频繁书信往来,探讨中西艺术结合。陈子奋为徐悲鸿刻制了数十枚的寿山石印章让徐悲鸿爱不释手,他在信中感慨道:“我喜欢你的篆刻作品,如此之深,以至于我贪得无厌。”此次不少展出的画作中,就是以陈子奋篆刻的印章盖的画印。
国画作品
著名的奔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