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落皖中央:包公墓园探究竟 包河景致属浮庄

标签:
包公墓合肥包河公园遗骨浮庄旅游 |
分类: 浙江安徽 |
合肥的包公墓不是古迹,原来的墓在大兴集。位于合肥包河公园内的包公墓是于1985年10月6日奠基,1987年10月1日落成的,同时包公遗骨由荒郊迁安到这里崭新的地宫之中。就是这样的新的墓地,如今成了来合肥游客的必游之地,门票却是不可少的。
穿过墓园大门,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照壁。照壁上刻有“包孝肃公墓园”六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系著名书法家方绍武书写。其功能是石阙前的屏障,起隐蔽作用,同时也起到装饰性作用。这方照壁是安徽省目前最大的照壁,其构造完全是按宋代《营造法式》建造而成。
照壁的后面是“子母双石阙”。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肃穆处所的外部建筑,通常左右各一,也有在大阙旁建一小阙的称“子母双石阙”。
再进去,就是神门。如此的煞有介事,使我第一次十多年前来的时候,以为这里就是原本的包公墓。
仔细详查,根据南宋《重修孝肃包公墓记》,才知道包公墓被破坏的历史还挺悠久,原因是“中更兵火”。其中最大的兵火是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术占领庐州。过去金兵灭辽、灭北宋,对辽、宋贵族的坟墓大肆发掘,摧毁他们的统治权威,掠夺墓中的财宝,包公墓的破坏是他们野蛮行径又一次的表演。
“扫四旧”中,包公墓坟头被挖掉,地宫顶部被打开,里面黑洞洞的一池清水,掘墓人什么也没捞着。周围几座大墓他们就没有再挖了。附近厂家见包公墓已不存在,便要征用这片土地扩建厂房。在这种情势下,文物部门报请省革委会批准,由省博物馆,市文化局,市公安局,钢厂,包公后代等人组成“清理领导小组”,负责清理发掘,1973年3月动工。这个时代,一切颠倒,包公遗骨没地方安葬,就连故乡的公社也坚决抵制,没办法,包公第34代孙、包河公园职工包遵元只好把包公遗骨存放在自家山墙头的小披厦内。
不管这样,1973年的这次发掘中,不仅出土了包公墓志,还出土了包夫人董氏、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媳文氏、长孙包永年计六盒墓志、8000余字,记载了包公前后七代人的婚嫁丧葬、任职政绩。特别是包公墓志洋洋洒洒3000多字,几乎是《宋史》中《包拯传》的三倍。这是包公辞世900年以来,惟一被发现最全面、最丰富、也最真实的文献资料,从而开创了包公文化的新纪元。这是包公墓道。
包公的遗骨后来又在程如峰家放了两年多,最后待包河公园的包公墓兴建好后,方移到墓中的金丝楠木棺材里。于是,使合肥市耸立的包公墓成为真正存有遗骨的包公墓。
这里多了一个去处叫浮庄,重建于1983年,2000年8月,又进行修建,占地20余亩,是一组由茶楼、莲塘、亭榭、曲桥等景组成的依水而建的仿古园林。浮庄四周绿水潆洄,犹如浮在水面上的古代村庄,所以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为它取名“浮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