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年进贵州:千户苗寨行 (上)

标签:
苗疆西江苗族风雨桥白水河 |
分类: 云贵川藏 |
雷山县西江的千户苗寨,如今名声远扬。一早离开镇远,我们驱车来到距离凯里只有20多公里的千户苗寨,这是我新年出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在冬雨中我们抵达新的大门,停车购票,带上换洗衣服,打算晚上在苗寨过夜。
如今每个景区,都把大门开在数里以外,再经过所谓的交通车运驳,对此高收费可真无奈。我们两就步行进去,当一次真驴。但100元的门票,感觉贵州真是贵。
不时有当地车、或外地车进出,这自然的风光在交通已经很通畅的今日,没注意不感觉在苗族聚集地。
从寨门而入,就是千户苗寨,这里据说是贵州最传统的居住人口最多的苗寨。
沿着白水河,我们进入寨子中心,找寻住宿的客栈,好在是元旦时节,游客不多,还是挺容易找,当晚这个客栈就我们俩是外来者。
很自然,很传统的苗家客栈,依山而建,有明星居住过,和老板合影作为招牌。
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这里是西江苗寨的中心广场,两边已经改造成饭店和商铺。
正好是午后时光,我们赶紧找个小饭店,再次品尝上了酸汤鱼。热气腾腾的火锅,驱散了冬日的寒冷,在外的游子,有了临时的温暖。
改造后的商铺,有了现代的商业意识。这里的商家,不知道有多少是原住民。
有老农牵着水牛从桥上而过。
从历史上讲,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一直到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同时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风雨桥的构造。
这寨边的水田和层层梯田,显示苗家的农耕文化。
沿着商铺林立的石板街,我们走回寨子中心。
铜鼓广场,空空荡荡。
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来参观一下先。
如今这里已经是著名的旅游地,瞧着密集的酒店,就知道旺季时这里的盛况。
我拖着酸酸的双腿步上观景台。。。观看西江苗寨的全貌。这里还有当地的摄影员,要我们拍照。一看我们的相机,就改为要我们穿上苗王的服装。外面的沥沥细雨,我们都只拍景,少拍人。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寒冬中,家家户户关紧门窗,过上自己的生活。
整个寨子中,不见几个人在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