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双流:崇州街子古镇

标签:
唐公汶川街子古镇唐求《全唐诗》 |
分类: 云贵川藏 |
街子古镇离怀远古镇不远,但待遇确实不同,车到镇前,偌大的停车场就知道这里特别针对旅游者的。这里也离青城山很近,可以连成一线。经过汶川地震,换新后的古镇,像是新镇。一到近前,就感觉气派大不同,瞧瞧这廊桥。
介绍说,这个地方经过历朝历代的重要历史事件,政治、经济反复兴衰,兴时曾为县治掌一方水土,衰时仅余一条小街,到明朝万历四十二年即公元1615年,仅存沿河街子一条街。又至1940年建立街子场,旋即改场为乡。古镇门口这几株大树挺立,更显威风。
这远看是古塔,近看说是“字库”。原来是信奉“惜字是福”的街子人认为,随便丢弃、污染有字的纸是缺德的事,应该把废弃不用的字纸放在特制的纸篓内集中起来焚化。于是分别在街道的上场口和下场口修建了两座专供焚纸用的字库。上场口的那座已毁,下场口的这座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古镇的一道景观。当然汶川地震有些损坏,现在又修复了。
参观一下这里的汶川地震纪念馆,学习街子镇的抗震救灾事迹。然后步入镇区。
街子御龙桥头的唐公祠是晚唐“一瓢诗人”唐求的隐居之地。据史记载,诗人在唐僖宗乾符年间曾为青城县令。后因看破红尘归隐桑梓,昭宗时,王建帅蜀,欲聘唐求为参谋,他拒不受聘,过着诗酒文章的生活。百姓亲切地 称之为“唐山人”或“唐隐居”。
唐
求写诗每有所得,不拘长短随手记下,成诗后即揉成纸团投入随身携带的大葫芦瓢中。《全唐诗》收为一卷,计35
首半。唐求的诗多以歌山水、怀友人、赞古寺、豪退隐为内容,深得后人喜爱。为纪念唐求后
人修建了唐公祠。

行舟江中,即使不能顺流而下,划拉几步也算一个境界不是?
流水不腐,生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