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胶片年代:2003 庐山瀑布 石钟山

(2011-10-17 09:25:56)
标签:

庐山瀑布

石钟山记

秀峰寺

五大丛林

旅游

分类: 赣琼两广

这两天,发发老照片,几年前都是用胶卷,基本都是留念性质的,再不记录一下,都忘记了什么时间的了。

从小就知道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东坡的《石钟山记。2003年借出差江西武宁的机会,顺路去了庐山的星子县,和湖口县,亲眼看看这著名的地方。公务结束后,厂家人员带我从南昌驱车来到星子这庐山秀峰景区。

胶片年代:2003 <wbr>庐山瀑布 <wbr>石钟山

记得当时门票五十,在门口留影。秀峰由香炉、鹤鸣、双剑、姐妹、文殊、龟背诸峰组成。清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南巡,手书“秀峰寺”匾赐寺僧超渊,此后改名为秀峰寺,俗称“秀峰”,为庐山山南五大丛林之一。介绍说秀峰不但峰秀,而且瀑秀、峡秀、潭秀、林秀、石秀、寺秀,诸秀汇集,各施其妍。但我看山多了,总觉得言过其实。
胶片年代:2003 <wbr>庐山瀑布 <wbr>石钟山

 

一路走台阶,不用许久就看到了最著名的秀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黄岩瀑布,在我去的时候,只剩下一丝细线,毫无李白诗词中的韵味,大失所望。想想也对,当代的瀑布,到了现代,水源都发生了变化,银河已经从这里搬到了他处。更好笑的是,山顶建了储水池,可以人工调节,这庐山瀑布,就基本没了自然的气势了。
胶片年代:2003 <wbr>庐山瀑布 <wbr>石钟山

 

两个小时,就逛完了这景点。下山,直奔九江。第二天去湖口,寻访石钟山而去。到了湖口,03年还显得相当的破旧,感觉像八十年代的县城。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寻声探源,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而相得益彰。

购票进园,先在苏老先生塑像前留个影。
胶片年代:2003 <wbr>庐山瀑布 <wbr>石钟山

 

更想不到这石钟山就这么矮,而且是个不大的公园。
胶片年代:2003 <wbr>庐山瀑布 <wbr>石钟山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苏拭、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于此。石钟山经历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胶片年代:2003 <wbr>庐山瀑布 <wbr>石钟山

这里有寺庙,但看到收香火钱的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索性就不再理会,直接下到江边,探访石钟的来源,这样的地方,名声远远大于所见,了了心愿也是可以的。
胶片年代:2003 <wbr>庐山瀑布 <wbr>石钟山

 

附注:早在《水经》一书中,就有鄱阳湖出口处有一座石钟山的记载。缘何称石钟山,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以形定名,而文人则多以声定名,以声定名者,其论也不一,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说是“下临深潭,微风豉浪,水石相捕,响若洪钟”;唐江州刺史李渤,在“山上忽遇双石”,“扣而聆之,南声涵胡,北声清越,抑止响腾”,因石质而发声;宋元丰七年(1084年),大文学家苏轼送长子苏迈到江西德兴县赴任,途经湖口,登临石钟山,他对上述两说十分怀疑,决定亲自去考察。于是在一个月明之夜,他带着儿子苏迈乘坐一叶小舟,出没在绝壁深潭之间,进行认真的实地勘察。他终于发现绝壁下,“多穴罅”,水浪进出其间,澎湃冲击,有“镗鞯”之声,他自认为他已解开这千年之谜,找到了石钟山“钟声”的真正原因,故作《石钟山记》,批评郦道元考察过于简单,讥笑李渤立论过于因陋,但他哪里知道,却潜隐着荒谬的悲哀。明代罗洪先和清代彭雪琴二人,评述他是“过其门而未入其室”,故而结果不确。罗、彭二人先后步其后尘,绕过石钟山转了数次,仔细探寻,发现苏轼当时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他“六月访山,适逢水涨,未见全 ”,而罗、彭二人则在冬春江水下落时,踏山觅综,才找到“钟声”的真正原因。“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至此,石钟山的天籁之声,这支“神曲”终于找到“源头”。但不管怎么样说,每次“把酒问青天”,都是对科学殿堂的叩击,,是值得称道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