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漫游:浏阳谭嗣同故居

标签:
浏阳谭嗣同故居大夫第硬山顶旅游 |
分类: 三湘四水 |
谭嗣同故居就在闹市中。身份证登记免费参观。中午不开,管理员休息,我们11点到,好说歹说才放行。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由于参与维新变法,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夫人李闰得知谭嗣同牺牲后,非常悲痛,更名臾生。1912年,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学校,因年岁已高,任名誉校长,她热心办学,建立育婴局等公益事业。李闰六十岁时,康有为、梁启超合送了一幅横匾“巾帼完人”,将其悬挂于“大夫第”故居次厅,可惜在“文革”时期被毁,她一直以“大夫第”生活为主,在此度过了晚年。此匾是复制品。
此建筑建于明朝末年,在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任湖北巡抚时,因其官位显赫,奉皇上旨令,赦封为“大夫第官邸”,简称“大夫第”。
谭嗣同生于北京宣武门外斓眠胡同,从1890年——1897年之间,谭嗣同多次回到浏阳,居住在“大夫第”内。
其夫人居所。
1881年,“大夫第”院中有2棵撑天梧桐树,其中一棵被雷击倒,谭嗣同利用古树残枝先后制作了2把七弦琴,名为“雷残”(失散)、“崩霆”(现存于省博物馆)。
谭烈士牺牲后,谭氏家族开始慢慢衰落,“大夫第”面积逐渐缩小,到民国25年,前栋门楼改成铺面,以后又逐渐被改造,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它经历了300余年的风雨坎坷。
谭嗣同故居,可以用“深三进,广五间,三栋二院一亭”来概括它的整体面貌,属硬山顶结构,上铺小青瓦,两边设置风火山墙,中堂、后堂有过亭,“大夫第”的工艺之精美,主要体现在木雕上,屋顶的每一根梁架、每一个斗拱以及雀替,均有雕饰图案,且线条流畅。正厅屏门,也是雕刻技术的杰作。每扇屏门上面部分采用双面雕刻的手法镂空而成,而且通风采光适合湖南潮湿的气候。过亭上方有长棱形六角藻井,两厢配置亭榭、阁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