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峨嵋行,不为拜佛,只为传说(三)

标签:
峨眉山观猴清音阁旅游 |
分类: 云贵川藏 |
从接引殿到洗象池,中午时分,出来多只猴子,游人云集在逗。这里的猴子和人相处多了,一点都不见生
到峨嵋,坐交通车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来回半路一定要在一个商店停下,司机和当地的导游说要加水,浪费我们十分多钟。
结果是一边加水,一边放水,真可恶呀,想忽悠游客去购物。中午到万年寺午餐。

一路上还是有点散客。距离一段就有这样的亭子。 这位大嫂当地人,告诉我到万年寺只要半个小时,说导游骗我们去坐缆车,咳。介绍说现在山民都不种地了,政府安排工作比如负责一段的山路卫生,到景点摆摊等,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他们现在还种茶,背的背篓就是去收购站送茶。

继续前行,有挑工给游人抬轿子,不断过来问是否要坐,哈。咱要走路呀。经过慈里庵,香火还挺旺,不见游客。 http://bbs.lotour.com/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到山门了,我们那群游客正在听导游讲解呢。不听导游,但也要查资料:万年寺是峨嵋山历时最久的古刹之一,相传为汉代采药老人蒲公礼佛处。东晋隆安五年(401)创建时名普贤寺。唐乾符三年(876)慧通重建,易名白水寺。宋称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时,神宗赐额“圣寿万年寺”,沿称至今。 此寺原有殿宇七重,规模宏大,几经兴废,现今只剩一座明代无梁砖殿。明代重修时,仿印度、缅甸建庙技术和风格,主殿长宽均为16米,四壁全部用砖砌,砌到7.7米处,逐渐内收,建成穹窿形拱顶,上面绘有手持琵琶、箜篌、笛子仙琚飘拂的四天女。全殿无梁无柱,不用一木,故称“无梁殿”,殿墙上装饰圆拱、垂柱、窗棂等仿木结构的图案。圆顶上建有五座白塔和四只吉祥兽物;殿内顶壁四周佛像密布,原供铁佛三千尊、金人十二、罗汉五百,造型古朴,称为“千佛朝普贤”,现只穹窿下正中供奉着高7.35米、重62吨,铸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的骑白象的普贤菩萨铜像。菩萨神态安详,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头戴五佛金冠,手执如意,体态丰满,神情肃穆;莲花花瓣怒绽,重叠四层。座下的六牙白象姿态浑雄,大耳下垂,鼻几触地,四足立于莲台之上。普贤又称“通吉”、“三曼多陀罗”,代表德行。传说此菩萨有延命之德,发过十大弘愿,因而成为主理德、行德者,尊号“大行普贤”。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普贤常骑六牙白象。 寺内右侧有一长方形水池,相传唐代僧人广浚曾在池边为李白弹琴,遂有李白千古传颂的《听蜀僧浚弹琴》诗,诗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很快来到清音阁。许多游人在这里休息。 清音阁、九老洞景区,从清音阁至九岭岗,海拔775-1900米之间,是峨眉山的中山区,地处幽谷之中,两岸高山兀立,雨量充沛,植被丰茂,谷底流水潺潺,清幽凉爽,风景秀美。洪椿坪、仙峰寺一带,可以观赏猴群,给游人无穷的乐趣。
可以说,这里是峨嵋山最美的地方。广福寺:广种福田。

据介绍:明初,因朱元璋之子蜀献王朱椿来游峨眉山,山僧在此恭迎,故名接王亭。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山僧又在此迎接郭哈奇、海青……等四位钦差,故接王亭保存至今。原亭年久失修,以后重建。今天的接王亭,是解放后重建。看来历来僧不免俗。

过吊桥,出去就没什么景色了,或许也是已经麻木。 沿着平缓的山路,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到五显岗停车场,再到山下,旅程结束回成都。 峨嵋一路,和心目中的想象有距离,没有发现白眉长老,甚至没有见到类似的影子,不像在武当山,当年给我的印象至今还是怀念。
后一篇:金华漫步之:永康方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