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五古莲梦》:探寻莲花世界的幽梦与哲思

标签:
佛学雷家林情感诗词文化 |
分类: 论诗词 |

原诗:
莲梦常萦绕,蜻蜓款款飞。风摇清裳馨,花浓瓣半垂。鱼去还眷顾,相新花叶回。花衣坠如舟,鳞儿拼相推。一苇渡慈航,满池如佛会。千年田田意,诗国常巍巍。藕丝不断弦,一响复一摧。莲花如莲女,采之欲遗谁。只当远梦想,不得近莲堆。
雷家林诗《 五古–莲梦》赏析 创作年代:2011年5月22日
品《五古 – 莲梦》:探寻莲花世界的幽梦与哲思
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世界中,雷家林于2011年5月22日创作的《五古 – 莲梦》宛如一朵清幽的莲花,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绽放,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灵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莲花世界。
诗的开篇“莲梦常萦绕,蜻蜓款款飞”,便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莲梦”二字,点明了诗歌的核心意象,同时也暗示了这是一场萦绕于心的梦幻之境。“常萦绕”三个字,强调了这种梦境的持久与深刻,仿佛莲花的形象早已深深烙印在诗人的心中。而“蜻蜓款款飞”则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蜻蜓轻盈地飞舞在莲花之间,与静谧的莲花形成动静结合之美,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片莲花池畔的宁静与祥和。
“风摇清裳馨,花浓瓣半垂”进一步描绘了莲花的姿态与神韵。微风轻拂,莲花的花瓣如同身着清裳的仙子,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馨香。“花浓”二字,描绘出莲花的娇艳与繁盛,而“瓣半垂”则赋予了莲花一种娇羞、柔弱的美感,仿佛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惹人怜爱。这两句诗通过对视觉和嗅觉的描写,全方位地展现了莲花的美丽,让读者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香气扑鼻的莲花图。
“鱼去还眷顾,相新花叶回”一句,将视角从莲花转向了水中的鱼儿。鱼儿在莲花间游弋,离去时还频频回首,似乎对莲花有着深深的眷恋。“相新花叶回”则描绘了鱼儿围绕着新长出的花叶嬉戏的场景,展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的和谐共生。这里的鱼儿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它们对莲花的眷顾,象征着诗人对莲花的喜爱与痴迷。
“花衣坠如舟,鳞儿拼相推”将莲花的花瓣比作坠落的小舟,形象地描绘了花瓣飘落水面的情景。而“鳞儿拼相推”则生动地展现了鱼儿们争抢花瓣的活泼场景,使画面充满了童趣与活力。这两句诗在描写自然景象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一苇渡慈航,满池如佛会”将诗歌的意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苇渡慈航”借用了佛教中“一苇渡江”的典故,寓意着莲花如同佛教中的慈航,能够引领人们到达彼岸。而“满池如佛会”则将整个莲花池比作一场盛大的佛会,莲花宛如众多的佛菩萨,庄严肃穆,散发着神圣的光芒。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莲花的圣洁与高贵,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千年田田意,诗国常巍巍”则表达了诗人对莲花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千年田田意”象征着莲花文化的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诗国常巍巍”则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诗歌创作,让莲花的精神在诗的国度中永远屹立不倒的愿望。
“藕丝不断弦,一响复一摧”以藕丝为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藕丝虽细,却坚韧不断,如同诗人对莲花的情感,深深扎根于心中。而“一响复一摧”则暗示了诗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所遭遇的挫折与痛苦,每一次的希望都伴随着一次的失望,但诗人依然坚持不懈,如同藕丝一般,虽历经磨难,却始终不断。
诗的结尾“莲花如莲女,采之欲遗谁。只当远梦想,不得近莲堆”,将莲花比作美丽的少女,表达了诗人对莲花的爱慕之情。然而,诗人却陷入了一种无奈的境地,他不知道该将这朵莲花送给谁,只能将这份梦想远远地搁置,不敢靠近莲花堆。这种无奈与矛盾,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雷家林的《五古 – 莲梦》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佳作。它以莲花为载体,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理想的执着。同时,诗歌中所蕴含的佛教文化和哲学思考,也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