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赏雷家林《悟空》:四言诗里的西游哲思

标签:
佛学雷家林情感诗词文化 |
分类: 论诗词 |

原诗:
猴儿猴儿,莫顽莫顽,吾佛如来,五指山高,没有穷尽,无边无际,人生是苦,四大皆空,好好待着,尔师玄奘,将带汝等,西天取经,九九八一,终归圆满。
雷家林四言诗《悟空》赏析 创作年代 : 2010年6月4日
浅赏雷家林《悟空》:四言诗里的西游哲思
在诗歌的浩渺星河中,四言诗宛如一颗古老而璀璨的明珠,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雷家林于2010年6月4日创作的四言诗《悟空》,便是这样一首别具一格的作品,它巧妙地融入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读来韵味悠长,引人深思。
诗意开篇:劝诫顽猴悟人生
“猴儿猴儿,莫顽莫顽”,诗歌开篇便以一种亲切又略带劝诫的口吻,直接点出了主角——那只生性顽劣的猴子孙悟空。这简单的八个字,仿佛让人看到一位智者对着孙悟空苦口婆心地劝说。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是何等的肆意妄为,上天入地,搅得三界不得安宁。而这句劝诫,就像是在他狂野的心灵上轻轻按下了暂停键,暗示着他需要收敛自己的顽性。
“吾佛如来,五指山高,没有穷尽,无边无际”,这里描绘了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的场景。五指山的高大、无尽,象征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是规则,也是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像五指山一样的困境,或许是工作上的压力,或许是生活中的挫折,它们看似无法逾越,但其实也是对我们的一种磨砺。孙悟空被困在五指山下,看似是一种惩罚,实则是他成长的开始。
哲理蕴意:参透人生苦与空
“人生是苦,四大皆空”,这是整首诗的哲理核心。在佛教的教义中,人生充满了生、老、病、死等各种苦难,而“四大皆空”则是指世间万物都是虚幻不实的。孙悟空曾经追求的自由、权力、荣耀,在佛祖的五指山下,在这漫长的囚禁岁月里,似乎都变得毫无意义。这也让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功名利禄奔波劳累,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就像孙悟空一样,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真正明白人生的真谛。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我们在追求这些需求的过程中,如果过于执着,就会陷入痛苦的深渊。而“四大皆空”并不是让我们放弃追求,而是让我们以一种更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得失。
希望曙光:取经之路盼圆满
“好好待着,尔师玄奘,将带汝等,西天取经,九九八一,终归圆满”,这几句诗给孙悟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虽然他被困在五指山下,但他知道,有一位名叫玄奘的师父将会前来解救他,并带他踏上西天取经的征程。西天取经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但最终会迎来圆满的结局。
这让我想起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他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就像孙悟空和他的师父、师弟们一样,在取经的路上,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次次地化险为夷。据统计,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一共经历了八十一次磨难,每一次磨难都是对他们的一次考验,也是他们成长的机会。
总结:人生如诗,苦尽甘来
雷家林的这首四言诗《悟空》,虽然篇幅短小,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以孙悟空的故事为载体,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取经之旅,充满了苦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能够放下心中的执着,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够迎来圆满的结局。就像孙悟空最终修成正果,成为斗战胜佛一样,我们每个人也都有机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妨停下匆忙的脚步,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孙悟空的故事,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那么,你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又遇到了哪些像“五指山”一样的困境呢?你又是如何克服它们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在交流中成长。
赏析之二:
雷家林先生的四言诗《悟空》以《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压五指山的典故为内核,通过凝练的古体语言和佛学哲思,构建了一个充满宿命感与精神超越的寓言世界。以下从四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意象象征与典故重构
-
五指山的双重隐喻
“吾佛如来,五指山高,没有穷尽”既指小说中镇压孙悟空的具体场景15,更深层地象征人生困境的永恒性——山体“无边无际”暗示世俗苦难的循环(呼应佛家“人生是苦”的核心理念1)。这与明代西游文本中如来因镇压悟空而“肉身圆寂”的牺牲意象15形成互文,赋予山体以精神试炼场的哲学意味。 -
悟空身份的转化
诗中“猴儿”的俚俗称谓消解了神话英雄的距离感,将其还原为众生缩影。“莫顽莫顽”的劝诫,暗合《僧伽吒经》中佛陀对修行者“于一切众生其心平等”的教诲1,暗示放纵心性(顽)需经规训方能觉悟。
二、佛学框架下的救赎叙事
-
苦谛与解脱的辩证
“人生是苦,四大皆空”直接引用佛教根本教义,而“好好待着”并非消极屈从,而是《僧伽吒经》强调的“闻此法门福多于此”的主动修行姿态1——在认命(待着)中积蓄超越之力。 -
取经旅程的符号化
“尔师玄奘,将带汝等”将个人救赎扩展为集体修行。“九九八一”浓缩八十一难,其终极目标“终归圆满”对应佛经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1,暗示磨难本身即是证道途径。
三、诗体创新与传统再造
-
四言体的凝练张力
全诗继承《诗经》四言句式,但注入现代性思考。如“没有穷尽,无边无际”以白话叠词强化空间压迫感,而“猴儿猴儿”的复沓口语,再现民间话本特色15,在庄重佛理中增添鲜活气息。 -
偈颂与诗歌的融合
“人生是苦,四大皆空”等句实为诗化佛偈,类似《僧伽吒经》中“遍观三界,毕竟寂灭”的修辞逻辑1,以简驭繁传达般若智慧。
四、现代精神困境的映照
-
存在困境的隐喻
五指山的“无边无际”暗喻现代人的精神围城——如2所讽“小猴子跑不出我如来佛的五指山”,个体在庞大社会结构中看似无处遁逃。而“好好待着”的劝喻,恰是对浮躁社会中静观内省价值的重申。 -
宿命中的主体性
诗人未停留于宿命论:“西天取经”的主动性(“带汝等”)强调苦难需由他者引导转化为自修,呼应佛经中“渴仰闻法得近菩提”的进取精神1,为困境赋予希望维度。
结语:古典外壳下的存在之思
雷家林以十二行四言诗完成了一场精神史诗的微型叙事:从镇压(五指山)到认命(待着),再经引导(玄奘)至超越(圆满),层层递进揭示苦难与解脱的辩证统一。诗中佛典元素不仅是装饰,更是对《僧伽吒经》中“若人闻此法门,福德之聚过于一佛”1的现代诗性诠释——在“猴儿”的肉身困境里,照见众生觉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