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家林解读《明皇幸蜀图》及李基隆写诗反省

(2025-09-02 11:36:59)
标签:

佛学

绘画

雷家林

情感

文化

分类: 论诗书画
雷家林解读《明皇幸蜀图》及李基隆写诗反省

雷家林对《明皇幸蜀图》的多维度解读

雷家林在《李昭道〈明皇幸蜀图〉里的锦绣巴山蜀水》一文中,从历史背景、艺术手法、画面内涵等多个角度对该画作进行了解读。

历史事件的艺术化呈现

对“幸蜀”的讽刺:文章指出,画作名称中的“幸”字具有讽刺意味。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是为避祸逃往四川,却被描绘成“驾临”般的“幸蜀”,作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对养尊处优的天子因战乱流离失所的一种委婉批评,如同李白浪漫主义诗作中对现实的间接批判46。

与文学作品的呼应:文中提到,此画的意味与白居易《长恨歌》相似,在展现美丽景象的同时暗含对历史事件的批评,使作品兼具艺术性与历史反思6。

画面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

场景布局与人物刻画:画中皇室队伍在“佳木葱胧,郁郁青松,红白花树”的锦绣巴山蜀水中行进,右上角平缓远山与云海相接,山势奇瑰险峻。队伍被小桥分隔为三段:先行队伍已上栈道,中间成员放下行李让马休息(有的马仰卧在地),唐玄宗(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嫔妃着胡装、戴帷帽,展现了当时习俗6。

青绿山水的技法特点:作为大青绿山水代表作,画作以双勾填色为主,石青石绿色彩历经久远仍清晰可见。此时山水画已从“大山小”阶段进入“山大人小”阶段,体现了人景融合的进步,但仍“稚气未脱”,为宋代青绿山水的高峰奠定了基础6。

历史与文化意义探讨

皇室流离的真实反映:文章认为,画作通过唯美场景反衬了皇室“流离失所”的历史现实,是对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视觉记录,与杜甫等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具有对时代的批判意义6。

艺术史地位:文中提到,相较于展子虔《游春图》,《明皇幸蜀图》在山水画独立成科进程中更进一步,山水与人物透视关系更准确,花木、栈道等细节描摹逼真,推动了山水画的成熟2。


雷家林解读《明皇幸蜀图》及李基隆写诗反省

《〈幸蜀西至剑门〉赏析》

原诗:

「幸蜀西至剑门」李隆基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以下是李隆基《幸蜀西至剑门》全诗的完整呈现与解析,结合古籍记载及学术考证:


全诗原文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依据123综合校订)


创作背景与历史脉络

  1. 时空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至德二年(757年),安史之乱后长安收复,玄宗从蜀地返京途经剑门关时所作13。据《开天传信记》载,玄宗登临剑门后感慨:“剑门天险,自古败亡相继,岂非在德不在险也!”遂赋此诗1。
  2. 勒石纪事
    普安郡太守贾深于至德二年将此诗刻石立于剑门,以纪念“中兴盛事”23。

逐联深度赏析

首联: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 意象解析:“横云峻”:以层云横截青峰的动态构图,凸显剑门高耸入云的险峻24。“出狩回”:用《春秋》“为尊者讳”笔法,将玄宗避乱蜀地称为“出狩”,“回”字暗含返京的释然25。

颔联: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 互文见义:“翠屏”“丹嶂”对举,描绘剑门山红岩叠翠的瑰丽景象(“翠”指青松,“丹”为赤壁)45。“五丁开”:化用秦惠王伐蜀的传说,五壮士开山通途,喻蜀道之奇险23。

颈联: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 动态摹写:“萦旗转”:以灌木缠绕旌旗的视角,反衬车驾在迂曲山道中行进4。“仙云拂马”:轻云拂面如入仙境,暗喻脱险后的超然心境25。

尾联: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 治国哲思:援引西晋张载《剑阁铭》“兴实在德,险亦难恃”之典,强调治国重在仁德而非倚仗天险25。“嗟尔”句:赞誉随行功臣有“勒铭”(建功立业)之才,呼应刻石纪功之举14。

诗歌主旨与历史反思

玄宗借剑门之险抒怀,揭示安史之乱的深层教训:

  1. 险隘不可恃:剑门“一夫当关”却难阻王朝衰败,批判晚年轻信奸佞、荒废朝政之失13。
  2. 德政为根本:以“在德不在险”点题,反思早年开元盛世因任贤举能而兴,晚年因失德而乱5。

注:诗中“出狩”“勒铭”等措辞,隐含玄宗对仓皇避蜀的愧怍与重振社稷的期许,复杂心境溢于言表24。


赏析之二:

《〈幸蜀西至剑门〉赏析》

唐玄宗李隆基的这首《幸蜀西至剑门》,是他在安史之乱中逃往蜀中,途径剑门时所作。此诗虽短短四十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展现出一代帝王复杂的心境与不凡的气度。

首联“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开篇便勾勒出剑门的雄伟险峻。“横云峻”三字,生动地描绘出剑门高耸入云、横亘天际的磅礴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銮舆出狩回”则点明了诗人的行程,“出狩”是帝王出行的委婉说法,实际上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的逼迫下逃往蜀中。这一句暗示了诗人此时的狼狈处境,但“回”字又透露出局势已有所稳定,他开始从蜀中返回长安的信息,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沧桑却又有转机的基调。

颔联“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进一步描写剑门的壮丽景色。“翠屏”“丹嶂”色彩鲜明,分别描绘了青山与赤壁的景象,“千仞合”形象地写出了剑门两侧山峰对峙、紧密相连的险峻态势,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五丁开”运用了神话传说,相传秦惠王欲伐蜀,但蜀道艰险,于是他谎称有五头能屙金的石牛送给蜀王,蜀王派五丁力士开山辟路迎接石牛,从而开通了蜀道。此句不仅增添了剑门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剑门地势的险要与开辟之艰难,从侧面烘托出剑门在军事和地理上的重要地位。

颈联“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则从动态的角度进行描写。“灌木萦旗转”描绘了军队行进时,旗帜在灌木丛中随风飘动、迂回曲折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队伍的行军状态,给画面增添了一份灵动之感。“仙云拂马来”将云拟人化,仿佛轻柔的云朵在与马亲昵接触,营造出一种清幽、超凡的氛围。这两句诗在描写景色的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此时紧张的心情已有所舒缓,开始有闲情逸致欣赏沿途的美景。

尾联“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诗人情感的升华。“乘时方在德”表达了唐玄宗对治国理政的深刻反思。他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而不仅仅依靠山川的险要。“乘时”指顺应时势,“德”则是指统治者的德行和仁政。这反映出唐玄宗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惨痛教训后,对自己过去的执政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嗟尔勒铭才”则是诗人对古代那些在剑门勒石记功之人的感慨。他感叹那些只知凭借山川之险炫耀武功、刻石记功的人,却没有真正理解治国的根本在于德政。这一句体现了唐玄宗作为帝王的自省与担当,也展现出他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前两联着重描绘剑门的壮丽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剑门的险要地势;后两联则由景入情,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总的来说,《幸蜀西至剑门》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作。它不仅是唐玄宗个人心境的写照,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兴衰变迁,让后人得以窥见这位帝王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复杂情感与深刻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