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雷家林诗《苍烟》:千年塞外悲歌的诗意回响

标签:
佛学雷家林诗学文化 |
分类: 论诗词 |
原诗:
苍烟散大漠,晚轮降落霞。黄尘浸寒水,白骨没胡沙。西关常回首,东人难忆家。千年塞上曲,环绕阴山下。
雷家林诗《苍烟》
创作年代:2013年5月9日
在雷家林2013年5月9日创作的《苍烟》一诗中,我们仿佛穿越千年,走进了那片广袤而苍凉的塞外大漠。诗人以其细腻而雄浑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悲壮而深沉的塞外画卷,让人在品味诗句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生命的无常。
诗的开篇“苍烟散大漠,晚轮降落霞”,宛如一幅宏大的水墨画缓缓展开。“苍烟”一词,营造出一种迷茫、混沌的氛围,它在广袤的大漠中缓缓散去,给人一种空旷、寂寥之感。“晚轮”即落日,“降落霞”描绘出夕阳西下时,晚霞如血般洒落在大地上的壮丽景象。这两句诗,从宏观的角度描绘了大漠的黄昏之景,既有自然景观的壮美,又蕴含着一种岁月流逝、时光匆匆的感慨。诗人站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目睹着苍烟与晚霞的交织,心中或许涌起了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深刻思考。
“黄尘浸寒水,白骨没胡沙”,笔锋一转,将镜头聚焦到了更为微观而残酷的场景。“黄尘”象征着塞外的风沙,“寒水”则给人一种冰冷、凄凉的感觉。“浸”字生动地表现出黄尘与寒水相互交融的状态,暗示着这片土地的荒芜与凄凉。而“白骨没胡沙”一句,更是触目惊心。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将士,他们的白骨被无情地掩埋在塞外的黄沙之下,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这两句诗,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让人不禁为那些逝去的英灵感到悲哀和惋惜。
“西关常回首,东人难忆家”,诗人将视角从自然景观转向了人物的情感世界。“西关”代表着塞外的边疆,“东人”则指来自东方故乡的人。那些驻守在西关的将士,常常回首遥望东方的故乡,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由于长期身处塞外,历经战争的磨难,他们的记忆或许已经被岁月和苦难所模糊,“难忆家”三个字,道尽了他们内心的无奈和痛苦。这两句诗,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和情感折磨。
最后两句“千年塞上曲,环绕阴山下”,将整首诗的意境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千年塞上曲”,代表着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的歌谣和故事,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环绕阴山下”,则形象地描绘出这些古老的歌谣在阴山脚下回荡,经久不息。这两句诗,不仅使诗歌具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塞外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诗人仿佛听到了千年以来那些悲壮的歌声,它们在这片土地上回响,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苦难。
《苍烟》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诗人通过对塞外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历史的沧桑和生命的无常。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诗歌的艺术之美,更能够从中汲取到历史的教训和人生的智慧。(图片源自网络,感谢原发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