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家林有关兰亭的诗词三首

(2025-07-27 09:11:07)
标签:

雷家林

诗学

文化

心学

佛学

分类: 论诗词

雷家林有关兰亭的诗词三首

原诗其一:

千里阵云,万岁枯藤,高峰坠奇石,陆断犀象也,崩浪涌奔雷。东山高卧,流觞一曲,逸兴壮思天人合一梦不回。水墨青史,人物瑰伟,激情随蝶飞,仰谢公风度,争纷淡然,万木成兵,笔阵英杰勾魂手段令人醉。

雷家林诗(咏兰亭)

创作年代2011年8月15日


评雷家林《咏兰亭》:诗意中的兰亭雅韵与文化回响

在2011年8月15日,雷家林以一首《咏兰亭》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兰亭文化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得以在诗的韵律中感受兰亭的独特魅力与深远文化内涵。

诗的开篇“千里阵云,万岁枯藤,高峰坠奇石,陆断犀象也,崩浪涌奔雷”,犹如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千里阵云”,那是一种宏大的、铺展的气势,让人联想到辽阔天空中涌动的云层,好似千军万马在旷野上列阵,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之美。“万岁枯藤”则以其历经岁月沧桑的坚韧姿态,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沉淀,它盘曲缠绕,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故事。“高峰坠奇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块巨石从高耸入云的山峰上坠落,那种力量感和冲击力跃然纸上,让人不禁为之震撼。“陆断犀象”则将这种力量具象化,如同锋利的刀刃能够轻易切断犀象的坚韧之躯,凸显出一种凌厉的气势。“崩浪涌奔雷”更是把这种气势推向了高潮,汹涌的波浪如同奔腾的惊雷,势不可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震撼与力量。这几句诗运用丰富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种雄浑、壮阔、凌厉的意境,为整首诗奠定了豪迈大气的基调。

接着“东山高卧,流觞一曲,逸兴壮思天人合一梦不回”,将我们从宏大的自然气势引入到了兰亭的人文雅趣之中。“东山高卧”,让人联想到东晋时期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谢安在东山悠然自得,心怀天下又洒脱自在。这不仅是对古人闲适高雅生活的一种追忆,也暗示着兰亭集会的参与者们有着超脱尘世的情怀和高远的志向。“流觞一曲”描绘了兰亭集会上文人雅士们在曲水旁饮酒赋诗的场景,清澈的溪水缓缓流淌,酒杯随波逐流,众人在这优美的环境中饮酒作乐、吟诗作画,尽显风雅之态。“逸兴壮思”则生动地表现出了文人们在这种氛围下灵感迸发、豪情满怀的状态,他们的思绪如脱缰之马,肆意驰骋,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天人合一梦不回”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意境,表达了文人雅士们在兰亭集会上与自然融为一体,忘却尘世烦恼,沉浸在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中,不愿从这美好的梦境中醒来。

“水墨青史,人物瑰伟,激情随蝶飞”,“水墨青史”寓意着兰亭的故事和文化如同用墨笔书写在历史的长卷上,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清晰可见。“人物瑰伟”则赞美了兰亭集会上的文人雅士们,他们才华横溢、品德高尚,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激情随蝶飞”以一种浪漫的笔触,将文人们的激情比作翩翩起舞的蝴蝶,轻盈、灵动且充满生机,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在兰亭集会上所展现出的活力与热情。

“仰谢公风度,争纷淡然,万木成兵,笔阵英杰勾魂手段令人醉”,“仰谢公风度”再次提到谢安,表达了后人对谢安那种从容淡定、潇洒自如的风度的敬仰之情。“争纷淡然”则体现了兰亭文人雅士们对世间的纷争和名利的淡泊态度,他们在兰亭的山水之间,远离尘世的喧嚣和争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万木成兵”,这里的“万木”可以理解为文人手中的笔,他们以笔为武器,在文学的战场上纵横驰骋,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勇气。(雷按: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笔阵英杰勾魂手段令人醉”则是对兰亭集会上那些文人墨客们高超的文学技艺和独特的创作手法的高度赞扬,他们的诗词文章犹如具有勾魂摄魄的魔力,让人陶醉其中,难以自拔。

雷家林的《咏兰亭》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宏大的气势、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律,为我们展现了兰亭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它不仅是对兰亭集会这一历史事件的生动描绘,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高雅、洒脱、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的传承和弘扬。这首诗让我们在品味诗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文人雅士们一同置身于兰亭的美景之中,共享那一场文化的盛宴。


原诗其二:

竹林遗韵闲,东山谢君妍。风流晋代名,万古不尽传。水墨青山鲜,暂把尘世远。逸兴壮思飞,退想恋桃园。兰亭觞一曲,云水心满田。吴江枫还冷,红绿樱蕉新。流光催白发,日月不停转。胜笔难再得,摹写追昔前。王者何顾私,神墨归九泉。楚地出灵简,华族心最甜。印心复印迹,妙造现新天。

雷家林诗《兰亭雅集》之一 :

创作年代:2011年4月8日

品雷家林《兰亭雅集》之一:穿越千年邂逅魏晋风流

在2011年4月8日,雷家林笔下诞生了《兰亭雅集》之一这首诗,它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我们通往兰亭雅集那悠远而迷人世界的大门。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中,探寻其中的韵味与深意。

开篇:勾勒魏晋风流轮廓

“竹林遗韵闲,东山谢君妍。风流晋代名,万古不尽传。”诗的开头,诗人巧妙地用“竹林遗韵”引入魏晋时期的独特文化氛围。竹林七贤那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留下了千古传颂的遗韵,一个“闲”字,更是将那份超脱尘世的闲适展现得淋漓尽致。“东山谢君”指的是东晋名相谢安,他隐居东山,却心怀天下,“妍”字生动地描绘出谢安的风度翩翩、才华出众。晋代的风流人物们,他们的故事和精神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万古不尽传”,这种跨越时空的影响力,让我们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沉浸:感受兰亭雅集心境

“水墨青山鲜,暂把尘世远。逸兴壮思飞,退想恋桃园。”诗人仿佛带着我们置身于兰亭那如诗如画的山水之间,“水墨青山鲜”,青山绿水宛如一幅清新的水墨画,色彩鲜明,生机勃勃。在这样的美景中,人们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纷扰和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中。“逸兴壮思飞”,文人们的兴致高涨,思绪如天马行空般自由驰骋,灵感不断涌现。“退想恋桃园”,此时他们心中或许也像陶渊明一样,向往着一个与世无争、宁静美好的世外桃源,在兰亭的雅集中,他们似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转折:感慨时光与艺术

“兰亭觞一曲,云水心满田。吴江枫还冷,红绿樱蕉新。流光催白发,日月不停转。”“兰亭觞一曲”,描绘了兰亭集会上文人雅士们流觞赋诗的场景,一杯酒,一首诗,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和智慧。“云水心满田”,他们的心境如同云水般空灵、宽广,内心被这美好的氛围填满。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吴江枫还冷,红绿樱蕉新”,用自然景色的变化暗示着时光的流转。枫叶依旧带着寒意,而樱蕉却已换上了新绿,时光匆匆,不会为任何人停留。“流光催白发,日月不停转”,直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即使是像兰亭雅集这样的盛会,也无法阻挡岁月的脚步,让人不禁心生唏嘘。

升华:探寻文化传承与创新

“胜笔难再得,摹写追昔前。王者何顾私,神墨归九泉。楚地出灵简,华族心最甜。印心复印迹,妙造现新天。”“胜笔难再得”,感叹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绝世之作难以再现,后人只能通过摹写来追寻前人的风采。“王者何顾私,神墨归九泉”,这里可能暗指唐太宗对《兰亭集序》的痴迷和将其带入陵墓的故事,表达了对珍贵文化遗产因个人私欲而难以流传于世的遗憾。“楚地出灵简”,则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楚地出土的灵简,象征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不断传承。“印心复印迹,妙造现新天”,诗人呼吁我们不仅要传承古人的精神和技艺,更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新辉煌。

雷家林的《兰亭雅集》之一,不仅仅是对兰亭集会这一历史事件的简单描绘,更是对魏晋文化、时光流转、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诸多主题的深刻思考。它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领略了兰亭雅集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品味这首诗,去感受那份来自千年前的宁静与智慧。


原诗其三:

千面兰亭百代芳,流风余韵播夷方。诗会酒聚留信记,不意传出字墨皇。无意作书有意思,死生之大较彭殇。今之视昔后视今,沉思而外书史香。秦王效步晋祠铭,辩才法师失真章。河南世南冯承素,或描或摹少神扬。赵董只配无盐态,觉斯领会笔纵放。楚国出土吴代简,方知羲之是新创。真迹沉埋虽可惜,退步仿品犹可赏。

雷家林诗《兰亭雅集》之二:

创作年代:2011年4月8日

解读雷家林《兰亭雅集》之二:兰亭文化的多维探寻

2011年4月8日,雷家林创作的《兰亭雅集》之二,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了兰亭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引领读者在诗歌的韵律中穿越时空,领略兰亭的独特魅力。

开篇:兰亭的千古流芳与文化传播

“千面兰亭百代芳,流风余韵播夷方”,起句便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兰亭文化的多元与长久生命力。“千面兰亭”暗示了兰亭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眼中有着丰富多样的解读和呈现形式,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雅集,更是文化的多元载体。“百代芳”则强调了其跨越百年的芬芳,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醇厚。“流风余韵播夷方”进一步说明了兰亭文化的影响力,它的风雅韵致不仅在华夏大地流传,更传播到了远方的异域,彰显出其强大的文化辐射力。

诗会与书法传奇的缘起

“诗会酒聚留信记,不意传出字墨皇”,此句生动地描绘了兰亭雅集上文人墨客诗会酒聚的热闹场景。在这场充满诗意与豪情的聚会中,众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录,而不经意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脱颖而出,被誉为“字墨皇”,成为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这一“不意”,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也凸显了《兰亭集序》诞生的偶然性与独特性。

书法与哲学的交融

“无意作书有意思,死生之大较彭殇。今之视昔后视今,沉思而外书史香”,这几句深刻地揭示了《兰亭集序》的内涵。“无意作书有意思”,体现了王羲之在书写时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情感与灵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无意之笔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死生之大较彭殇”,源自《兰亭集序》中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将人生的短暂与永恒进行对比,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思索。“今之视昔后视今”,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思考的延续性,提醒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当下与未来。“沉思而外书史香”,表明在对生死等哲学问题的沉思之外,《兰亭集序》还散发着浓厚的书史韵味,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哲学思想的载体。

兰亭书法的传承与困境

“秦王效步晋祠铭,辩才法师失真章。河南世南冯承素,或描或摹少神扬。赵董只配无盐态,觉斯领会笔纵放”,这部分诗详细讲述了《兰亭集序》的传承情况。唐太宗效仿兰亭创作《晋祠铭》,可见兰亭文化对帝王的吸引力。然而,辩才法师守护真迹却最终失去,使得真章难寻。虞世南、冯承素等书法家对《兰亭集序》进行临摹,但“或描或摹少神扬”,他们的临摹虽然形似,但难以传达出原作的神韵。赵孟頫、董其昌等书法家在作者看来,如同丑女无盐,未能真正展现出《兰亭集序》的精髓。而王觉斯则领会了其中的真谛,笔意纵放,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新发现与对兰亭书法的新认知

“楚国出土吴代简,方知羲之是新创。真迹沉埋虽可惜,退步仿品犹可赏”,随着楚国出土吴代简,人们对王羲之的书法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他的书法是一种创新。虽然《兰亭集序》真迹沉埋地下令人惋惜,但那些仿品依然具有欣赏价值。这既体现了作者对书法创新的肯定,也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乐观态度,即使真迹难寻,仿品也能让后人领略到兰亭书法的魅力。

雷家林的《兰亭雅集》之二,从兰亭文化的传播、书法创作的哲学内涵、传承困境到新发现等多个维度,对兰亭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赏析。它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对兰亭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浓厚的兴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