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2022-10-17 08:28:58)
标签:

画语

雷家林

艺术评论

中国绘画

日本绘画

分类: 论书画

雷家林论艺术

 

(十四)



 

 

写在前面的话,我在近十年在新浪微博写下许多有关艺术的文字,后来整理到博客,现在把它们集中起来,方便诸位阅读。

 

 

雷家林论三座大山之东山魁夷

 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tos-cn-i-qvj2lq49k0/bb74da6f97764f1bbbe6429d0cd46ca8

(博客发文时间20142.7东山魁夷部分仅用图片展示)

 

 

雷家林论三座大山之杉山宁

 

杉山宁1909-1993)作为日本画界大山之一,发达早,被称为天才画家,就学东京美术学校,并留学德国,四二年游历中国,因病而回乡休养,避免参与战争,五一年开始打破沉默参加日展,杉山宁的作品充满明丽清朗的感觉,常常用麻布作大画(布面画并非西方油画专利,古汉代帛画便是东方画的早期布面作品),除了色彩的温柔和鲜明外,讲究构图的严谨慎密,常常出现几何构成格局。

 

在中国旅行时积下的素材画了一些佛象画,祥和雍容,而在埃及作品的一些作品则有点古穆深沉,色调变态多端,所图富士山《岑》、《崟》还有埃及作品《洸》的山石与水纹讲究肌理的细微变化,同时富于装饰味,这也是日本画的总体特点。杉山宁的作品富于海气,画了一些装饰性的鱼,游戏水中的女子,海女等。


杉山宁的作品《响》(下图)欣赏,画面充满的是三角形,菱形,梯形的岩石,构图是稳定如坚石又不失动感,图中一裸体女子横卧湍流激迸的岩石上,一腿向天抬高伸展,一腿抵向下抵石获身体的平衡,手撑石面,脸仰面朝上而清爽怡然的意态,或者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的展现,山石的熟褐土黄色调柔和统一表现夕阳的余辉,上善若水的响声是奇妙的乐章亦是人生与自然和谐的妙音,这便是图白中带黄的粉色表现水流带来的通感,或者是视觉与听觉的转换。(博客发文时间20142.8

 

 

雷家林论三座大山之高山辰雄

 

高山辰雄的作品给人总体的印象是古穆朦胧,用出奇的构成与意象表达一种永恒的思索,时间似乎是凝固的,日月星辰的意象常常出现在作品中,正如其理解的人与天地,小如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作品充满哲理的深度与灵思幽深玄幻的意味。在东西方现代作品里,所有的形只是媒介,表现的寄托,畅神是核心的部分,在中国画的理论中,山之灵动可以烟云出之,那是自然与现实一旦有了隔的意味,便充满生命化艺术化灵感化,故在高山的作品中,一切象恍然如有梦境中,看不真切却带给观者灵思的飞扬散发,伸展了艺术品的扩张力,无任其着色与水墨作品皆是如此,有时候那些水墨作品的气象,你可以从古代汉画象砖的拓本里找到仿佛的东西,汉代画象砖那是时代久远天然造成的效果,高山辰雄却有意识地大量运用在其作品中,有一种与东山的静穆禅意,杉山的明朗清丽完全不同的印象与感觉。高山的形更为失却,意却更为浓郁。(博客发文时间20142.10

 

 

 

水彩水粉画与中国画

 

 西画中水彩画最接近水墨画,两者都得用水,彼此有一种相通之处,林风眠、李可染、李苦禅、吴冠中等人都作过水彩画,对其水墨画有一种潜意识的借鉴,林风眠的画还倾向水粉画,大胆用粉,但不凝滞,流畅灵动有一种透明感。中西合璧的路子中,水彩画是一个特殊的桥梁。(图为吴冠中的水彩画)

 

  如果此画改用水彩纸而非宣纸,或不用中国墨,林风眠此幅瓶花(下图)只当看着水粉、水彩画也不为过,在中西融合中林的探索可谓大胆的,此幅背景用浓烈的墨色渲染,透出一点紫、蓝色,有一种冷寂的感觉,白色的花瓶用淡墨渲染,塑出其暗部与反光,增强其立体感,浅白、浅红与浅紫的花隐出淡黄的花蕊,娇艳饱满。

 

林风眠的此幅仕女图淡雅清朗,粉绿的主色调有一种生机与活力,春光充溢的一个世界,在整体风貌上有一种水彩画的感觉,用色滋润流畅,一个少女在春光的室内沉湎于书的世界,薄薄的帘幕隔开春光的喧嚣,有一种闲情,温馨的意味。在人的结构上倾向莫迪里阿尼的常用风尚,但没有莫氏的浓烈、激情。

 

 李可染早年也长于水彩,从他的水墨山水中仍然找到一点痕迹,比如此图中的近景中的树,用水墨空出其形态,然后着淡淡的绿,有一种空间层次感,李可染的作品总有一种水彩画的风范,如果不是大量用墨的话,他的有些山水写生,近似水彩画,这也是李的水墨山水面貌极东方,又不失对西方的元素吸收。

 

  李苦禅早年亦是水彩好手,与潘天寿相比,其画鹰用水浓郁,羽翼多一点层次变化与微妙感,形态上更为丰韵,不流于简单,这也是得力于水彩画的功底,画水墨时总会有一种手法上的流露,水彩画用水的关系,画总会有一种水润的幻觉,你在李苦禅的一些鹰系列中也能有这种水墨苍润的幻觉。(博客发文时间20142.11

 

画界颜回--黄秋园、陈子庄

 

并非渡海三杰致力于传统而不受世风影响,在大陆有黄秋园、陈子庄两位杰出者,深耕于古典画艺,黄氏以南人心写北国之风,尤其醉心巨幅山水作品,有苍茫万古之气象,被李可染喻为画界的颜回,他说:黄秋园先生山水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

       黄秋园自号大觉子,是谓众人皆醉吾独醒的意味,在那个年代是十分可贵的,他的画似乎看不到时代的痕迹,象世外高人一般,用古人皴法变体而来的自家皴法,用元人格局写宋人意态,所画作品大多层层渲染,象工匠一般的图着逼山的巨幅山水,特别是雪景,寒中透出暖意是大体的景象,笔墨皴法坚实绵密。

       青绿山水在黄秋园手中发扬光大,不让于古人,如果不是黄秋园的名字,很难认定此等作品出自现代人之手,故李可染认为山樵、二石见之亦当叹服,是有道理的,确实,时代的变幻并没有让中国画完全按行政干涉的路线创作艺术,因为有人隐居起来,象特工一样画着自己应该那样画的画,故能留下不凡之作。

        陈子庄是另一个画界颜回,其画理思想追溯同是四川的苏轼:绚烂之极_归于平淡,南派文人画的核心理论,苏子虽不善画,晓画莫如他吧,陈子庄平淡天真的风范,行云流水般的行笔源于斯。陈子庄多画巴山蜀水的景致,善于小中寓大,平中见奇,风格清新爽朗,灵动生活,题材多样,手法丰富多变,不重复自己。

        陈子庄的画浸透乡情,画中总是流露野逸的山林之气,处四川一隅,并没使其画境界局拘,广泛阅读帮助他克服这种局限,他的画从加法到减法都有所涉及,减者愈减,加者则减之,近齐白石者更为空灵,近黄宾虹者不至于沉闷,线条灵动而富于激情,初看不觉其佳,过后总觉有至味,其法古人有所取舍,境界高明。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吴冠中看了陈子庄的画后评价高,甚至是受了影响.比较一下两人的作品可看出什么来.左为陈子庄的作品,右为吴冠中的作品.画得有某种神似,同样地灵性生动,不同的是陈的有一种野逸味或拙味,吴的作品有一种洋味或雅味.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陈子庄与李可染同出于齐白石门下,一个在位(美协),一个在野,从两人的画中可见各自处境带来不同的风格.左为陈子庄的作品,右为李可染的作品,陈的作品有一种山林野逸趣味,而李的作品雅致得多,所谓同源而异派吧。(博客发文时间20142.12

 

伊东深水--近现代版日本浮世绘的画者

 

日本近现代画家不仅有高山,亦有深水,伊东深水 (18981972) 早年师镝木清方,明治维新后,西画的引入使日本画受到冲击,但以冈仓天心为灵魂的日本画重视者影响到大批的日本画人,不仅日本画没有因各种原因(各种全盘西化,脱亚入欧等风潮)而影响,总有大量的坚持者,不相信日本画沦为第二,如同现代中国画曾经出现的危机中,李可染等人坚持东方既白的理念。伊东深水的浮世绘风格是江户时代风格的延续与发扬,在西画的影响下的近现代日本画,保持传统风格的画者不泛其人,深水是杰出的一位。他的美人画较之于江户浮世绘,色彩更为丰富,刻画更为细致,并运用渲染的手法,增添画面的微妙变化。他的作品非常地唯美艳丽,所绘美人多姿多样,有时富于诗意,如《吹雪》等作品,一些画中注入丰富的背景,增添画中的感染力。进入近现代,日本生活中仍然保留唐风带来的风尚,如着和服,歌舞伎,这些成为画家描写的对象,而非类似中国油画如陈逸飞等人对逝去时代风尚的追忆,深水的作品内容上比为师的镝木清方净洁多了,有点像哥麿,对女性艺人尊重。回归江户时代的风尚对于伊东深水还有其师镝木清方来说,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回归,而是经西化的洗礼后,更高意义上的回望,用西画的手法充实新版浮世绘,增添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有人认为越是民族的越现代,话虽说得极端,并非没有道理。(博客发文时间20142.14

 

 

秦汉帛画--关于布面中国画的问题

 

 宋代的米芾谈到画的寿命是九百年后黯然失去神采,故西汉先秦那些古墓里出土的帛画(远古时纸张尚未发明),现在看来光鲜的原因是埋土意味着时间的封存与凝固,或者是时间仍在走,只不过是慢于地上世界,所谓洞中方七日,人世已千年那种感觉,但大部分的艺术品并非象贵族墓那样得以保鲜,故唐以前的真迹往往少见,得益于后世的仿品,如同晋之书法,得益于唐之摹本一样,时间的风霜岁月的摧残,画原来是有寿命的,只不过不断有继承者临仿它,才让后世看到仿佛的东西,故美国的学者古德曼在《艺术的语言》一书中以为优美的仿品胜过破败不堪的真迹,所以保存一国之画脉,在于后人的前赴后继,赵佶与仇英的仿品,保存了太多的古代绘画迹象,让画之历史有鲜活的图象。

 

当然中原之外的文化联邦(我自己用这个词形容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国家)传承古中原的画脉具备同样的功力。文化本无国界,就象流动的空气,当然,一国文化因某种原因出现危机时,往往是文化专制的原因,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发扬就显得重要了,放眼世界,在自由的状态下的国度里,往往艺术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宣纸本上的国画因材质不耐久而出现斑点(霉点),影响画之保存,有些当代的画人试图用布来画中国画,往往是用炳烯颜料,实际又是与油画无界限了,布面上之中国画古已有之,但不一定是油而是水加矿物质颜料,(见本博《西画叫油画,东方画叫什么》一文》)经济的繁荣带给人们更多的绘画材料的选择,绘画的风格手法呈现多元,故画之衡量的理由往往不应以材质的区别而纠缠,更多以民族的风尚与精神为旨归。当然画脉的不断在未来的艺术活动中是继承与创造同时的作业,继承往往是前代的风尚,创造是今天与未来的风尚,均不可偏废。(博客发文时间20142.15

 

 

元道士画家方从义--聊写胸中逸气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元代方从义道士也,所画山水清音袅袅,云水潺潺,是其道骨仙风的飞扬散发,较之元四大天王(黄、王、倪、吴)并赵氏之流更为超脱绝尘,无一点着相,让人读之有远离之想,他的画较多是不太看重形的刻画,而是画心中的逸气,米氏父子的潇湘烟云图式风格在他笔下得到光大,往往是画面少着笔墨,虚处多,画面空灵剔透,有时亦苍润华滋。故陈子庄十分推崇。诗文书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风貌,有个性化的,亦有共性的面貌,那是同时代画人互相陶染使然,看看当前流行书法的千人一面可知之也,对比一下王蒙《春山读书图》左和方方壶《神岳琼林图》右可看到两者相似之处,当然王的画境界局拘点,方的画悠然开阔点,王的松郁然丰密点,方的松蕭疏寒寂点。(博客发文时间20142.17

 

 

石本正那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画

 

战后的日本美人画不仅有倾向古典的镝木清方、伊东深水、上村松园等人,亦有作派新潮的石本正、加山有造。石本正的美人画端庄杂流丽,所图之风姿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似加山完全的大胆放开,在含蓄的外表上中含激情辛辣与甘甜,那种有浮雕感的肢体常常披上华丽的服饰,或者是素缟。不再是浮世绘那般单色平涂,往往是正面光下的立体效果,而且表现出人物的质感来,这点深受印象派的陶染。仅仅是浮雕感不见阴影在风尚上仍然是很东方的,想想清代的郞世宁用正面光便是同一作派,更远的宋画中亦有一些作品出现浮雕感的画作。石本的作品用粉大胆,作色浓郁,与他同时的中国画人如林风眠还有那些善于撞粉的岭南画人同样在作这样的尝试,融合西方方面比传统那类画人走得远。石本的作品在背景上往往有一种古铜色调,加深作品厚重感,有些衣纹表现得透明,这是善于用粉的原因。唯美的作品是安乐椅带给人们愉乐是持久的,有广泛的欣赏群或者无阶级无国界。(博客发文时间20142.18

 

 

加山又造那些诡异魔幻的时尚美人画

 

加山又造师山本丘人,是位题材多样,风格多变的画家,加山又造所图的那些时髦女子有点猫风鬼气,或者有一种诡异魔幻的感觉,白净的肤色披上透视网状的服饰增添一种朦胧与妩媚,富于装饰味,过分的放开有时是如莫迪利阿尼那种作派,只不过色彩倾向水墨意味,淡然而且有点温暖但不是如石本正那种明丽清朗,多姿的风情有一种低度的诱惑,时代非江户非古典当有时尚的风情方是,加山的作品风格独立于美人画界引人注目。加山的作品浓郁的装饰意味源于宗达光琳派的影响,对于服饰的刻画细谨入微,正好与净白的裸体形成对比,背景往往有丰富的图案衬托,雅致而古穆,作为版画却有很强的绘画性、灵动性,这与加山高超的表现手法有关。加山对唐宋的那些水墨山水十分钟情,画了一些变体画,同样是中原文化影响的伸延。(博客发文时间20142.19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女性画家上村松园所绘的那些唐风和韵的美人画

 

 很多年流行一段传说,唐明皇的爱妃杨玉环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东渡去了日本,这只算是一个凄艳而美丽的传说吧。李唐天下衰落是否是这个红颜祸水的原因不太好说,也许是隋朝的天下(杨姓)被李家抢了,降生一个美丽的杨玉环来讨公道吧。后世又有一个陈园园祸害了朱明的天下,是否与朱重八抢得陈友谅的天下有关呢。红颜祸水的命题本难成立,是男人自己出了问题,故早些年写了一首词《满江红--巾帼》来论说此事,其词日:女娲彩石,湘妃泪,巾帼香久。西子恨,吴衰越兴,陶朱为友。古来征战有木兰,英雄豪气红装秀。穆桂英,挂帅出险阵,事不旧。天一半,属女流。倾国说,何曾有。男儿坏事业,当自警透。千年中华立不摧,雌雄相力同牵手。爱红妆,更爱着武装,国无忧。另一个美丽女子武则天也许因为李世民的后代不是个个英勇神武,老天出个强女人帮助李唐天下是有益的,也许有一点变天的风险,但最终是有惊无险。以上是因上村松园那幅《杨贵妃》的美人画(见上图)引发的联想。美丽的女子百年之后都成艳鬼,麻姑何仙姑亦不例外,杨玉环纵是到了日本,总会成地下土,只艺术家笔下的美人可以永恒地保持那种美丽。在日本社会,女性的地位远不如男人,尤其是松园所处的时代,曾经因杰出的画才被一些男性画家压制,而我的烂词也许是敬重包括上村松园在内的所有优秀女性吧,因为有关上村松园的论文或资料不少,故在这里,我只说说些有趣的事罢了。(博客发文时间20142.20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阅读自然

 

平生喜读书画家的传记,虽然过目则忘,但总有一二的能够让你回想起来,读八大的传记中有一段关于八大在一个荷塘观荷出神,并悟得要如何画,却没察觉到朋友来找他那一情节。后人写画人历史,联想的总是多点,但我坚信的是杰出的画人对于自然的阅读胜过常人。就八大观荷来说,八大善于画荷是源自对自然荷花深刻的理解阅读而来,而他的荷画,往往用婆娑两字形容得的,恐怕连他的书法线条亦用婆娑两字形容得。婆娑两字汉语的意思有十二项之多,分别是1。舞貌。2。形容姿态优美。3。醉态蹒跚貌。4。盘桓;逗留。5。逍遥;闲散自得。6。奔波;劳碌。7。犹扶疏,纷披貌。8。引申为蓬松,散乱。9。形容声音悠扬,委婉。10。流滴貌。11。衰微貌;衰老貌。12。风声(尤其是风吹树叶的声音)。而且倒过来是娑婆,在佛家语中是指堪忍、能忍、忍土。实际上八大山人作为苦难的王孙避难于空门,在其所图的莲塘境界里恐怕包含以上大部分的意义:八大的墨荷那种风裳水佩的境界从来就是动感不泛,形象屈曲优美,线条的盘恒迟行,味道又是那么的苦涩,因为大写意承传徐渭的野逸而有蓬松,散乱的感觉,他的书法线条同样有相近的感觉,屈曲盘恒,如同莲茎的意象。阅读自然的深度对于艺人的创造有不一般的意义,往往在苦难中有痛感后思绪更加的天地清明,体悟不仅超出常人,亦超出自己的平生。石溪避难桃源山野亦有一生彻骨铭心的感觉,那不仅仅是深刻地阅读,而是自然与自己融为一体。对于四僧来说,戴着斗笠苦行于万里江山(如同日本现代书法家井上有一的字所表现的那样),眼前尽是可图的景象,或者看到一处,联想它处便是如此,故石涛没到罗浮山而能作罗浮系列水墨作品,形象有点隔而精神却更加的接近。阅读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底方起波澜,书画方可以不凡。婆娑有逍遥闲散之意,王孙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时,或者在失落时方有闲逸的时刻,纵不是携妓东山亦可以独行于林下水边,孤寂而快乐于自然的恩赐,为文者文思泉涌,为画者画如江山,为书者字有万象---如此等等,阅读自然是人生一等的功课,是阅读古故纸堆而无法替代的功课,如此说来行万里路算是阅读自然的另一说法,但就是你仅仅在一个园子里,或池塘边的凝视,同样是阅读自然啊,关键是你要深入,而不在方式的差别。江淹早年有悠闲的时刻,故能写出《恨赋》、《别赋》的优秀篇章,一旦为官俗事缠身,江郞才尽成了必然。于是蒙田弃了官来到乡间,散步白云青山之处,或者花间水边,思绪是鹰扬散发,流动而凝固在鹅毛笔管下的纸面,带给人类智慧的果子(洋人的行云流水)。人生不过百年,自然却是永远,人生的阅读,只是片段上的阅读,一斑的阅读,但更多的人生阅读汇集后,便成了全面的映象。阅读自然,是一个人的事业,亦是全体人的事业,自然之道便是你读到会心处,便打开一扇奇妙世界的大门,那里是无尽的琉璃珍宝,或者是莲花宝象,庄严国土---(博客发文时间20142.21

 

 

六指书魔祝允明--神追一千五百年的魔草书法

 

 

   六指琴魔也许是个传奇,六指书魔是实有其人,那就是明吴门才子祝允明先生,老天多给他造一根手指是有深意的,得在人间用五色笔头灿出心花来,祝允明六体具备,尤其长于大草与小楷,世人评其小楷或草书何者第一没有定论,其《书述》中开篇云:张王钟索、后人则而象之。等于是说余书大草第一,行书第二。   

       祝允明《箜篌引》卷尾自题神追千五百年,便是张芝草圣及以下的晋人们,他的此帖某种意义上可看成魔草,与张芝狂草,张旭癫草,怀素醉草、润之神草并美草书之林,其中消息是融合晋唐,渗入自已的逸气,有刚劲之道又不泛婀娜的韵致,由于学百家之长而含金量高,象唐人如颜清臣的笔意都明显地包含其中。

       明著名的吴门才子中祝枝山是唯一诗文外专注于书法的大家,从书中学习诗文,从诗文中探索书法,两者融合得好,早年楷书、行书、章草根底深厚,为晚年进入魔圣的大草境界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过贬其书者是有之,说其怪异,其实正是书法超凡脱圣的境界,如同傅山的四宁,步子正了,便可狂奔,出意外之果。

       祝京兆虽师黄庭坚诸宋人,并不止步在宋人的意态中,而是借此窥视晋唐之神,得书法之精髓,尤其喜书古诗文以获远古贤之神味气质,融入其书中,但然更多书作诗文,文气连贯合一,有浓郁的文人色彩,仅从书法一门,由于专注的关系,超越文沈而为明代书法之首,甚至有人说是超越前代,也就是与历代草圣抗行。(博客发文时间20142.22

 

 

镝木清方的美人画

 

 

 镝木清方(18781972)师从水野年方,承江户浮世绘之余韵,画风清朗明快,人物优美闲雅,线条流畅婀娜,所画美人画充满文学的情调与意味,这与其文学素养分不开,镝木清方还是一名随笔作家。镝木清方年长伊东深水二十岁,并与深水同年去逝,有年使其画风深入坚实,中含江户风范又吸收现代元素,当然他还画了不少情色与春宫的作品。(博客发文时间20142.24

 

 

岸田刘生和他的《微笑的丽子》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岸田刘生《微笑的丽子》1921 布面油彩 44cm×36.8cm 东京国立近代博物馆藏 

 

 张石在《寒山与日本文化》一书里谈到寒山对刘生的影响,他认为刘生的《微笑的丽子》是《寒山拾得图》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结合在一起思考绘画的神髓。岸田刘生作为日本近代洋画家,最可贵之处是在经历印象主义风潮后的回归古典主义,但又不是原意义上的回归,而是增加东方的元素,用的西方的坚实手法,表现的是一种永恒的微笑,但不是大人那种世故的微笑,而是用童子的笑来表现一种充满禅意的或者近于拈花微笑的那种超然无我带有参悟的诡异微笑,这种笑是智慧充满,思无邪,无上清凉般净洁的微笑,在刘生的画中,作为女儿的丽子为模特实际上通过艺术的处理达到一种永恒的范式,那种坚实的带来古典主义手法的油画实际上在色彩上保留印象主义丰富微妙的色彩,这在丽子身着编织的服饰上体现出来。丽子手持圆的东西,如持果实,与拈花一般的作派,加深其哲理的意味,不仅仅一个无关意义的道具而已。《蒙娜丽莎》的微笑只是西洋贵族那种无意义的带有世俗的微笑,并没有太多的深义,虽然作品的完美而永恒,那种艺术是层次是原本意义上的古典,但岸田刘生的《微笑的丽子》却是现代意义上的微笑,同时有是十分深厚的东方古典哲理意义。在丽子的表现上形象厚实朴拙,压扁人物的造型呈横向态势,如中国书法“隶书”横向取势般显现的那种张力。背景用深色的油彩填满,如虚空让人更多的联想并突出前面人物形象的鲜明。此画面积不大却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刘生自己还有其它的画家以此幅范本为中心画了不少的变体画,那真是众星捧月了。(博客发文时间20142.25

 

 

从横山大观《无我》所表现的童子想到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虽然横山大观的《无我》让人想到老子的语录:复归于婴儿,或者《论语》里的:思无邪,还有童子何知之类,说禅、说空、说无、说稚气皆可,但我想到的是徐福和他带走的三千童子(三千意为多,非确数)还有工匠之类的随行人群,所到的所谓仙山,只要是远离秦朝鞭长之外的海岛,一切皆有可能吧。在此之先,较早的东渡者恐怕是炎帝或蚩尤的族人吧,然后是改朝换代时,代有人东渡诸海岛,所有的海岛都能成为避难的桃源,远离战争与追杀,而且海岛往往是适合长生的福地洞天。我这里并不想说哪些岛是徐福确切的避难地,只想说的是在海之东某个岛上,与当地先到的遗民融合为一个村,一个新的部落,一个新的族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一部分再在不同的岛上移动,建村落,壮大族群。在下早些年写了一首诗咏此事,其诗日:仙乡海中茫,徐子隐然孤岛上。三千童子心何痛,望乡。避世秦皇有桃源,蓬莱楼阁渺,失却遗民在何方。东海月影动波澜,耐看,故乡无此好映像。 中原是常常有战争与争夺的地方,往往文化文明因此无法延续,出现某种中断,一些边区却成了文化文明的避难地。在中原,元蒙与满清的历史还有更早一点的五胡乱华使得中华原本的汉唐文化文明蒙受损失,所有东南西北边区特别是海岛的桃源之地成了文化避难的乐园。但这些成了历史,二战后的现实是再无桃源的可能,故对于战争,某以为一旦发生可能成为一齐毁灭的可能,而非有独善之地。那是长大的人类带来的祸根,无我者无机心,心灵是永远地无邪状态,复归于婴儿,回到我们的本来。一些人是长大了,比如老子,一出世在李树旁就老了,但他的心灵永远是婴孩。人类的生存其实是不要过分的长大,应该众人皆醉我独醒如屈原一般,那种老小孩是充满智慧与禅意的。和平能持久,文化的分享才可能永远,艺术的生命方长久,一个人也许无力量改变一种走向比如和平结束的现实,但一群人可以,就看命运的安排了。再用自己的拙诗结束全文:昆仑巍峨,剌青天,千年不化雪极。茫茫蓝球耸立地,可瞰欧亚几处。苍桑谷变,海国轮回,造化全无意。仙源圣境,王母旧居无迹。周穆八骏失约,国基久坏,空有力神奇。皓首昂然凛然色,看尽风云游戏。劫火种子,列国备之,不管事后凄。果有仙灵,能缚住苍烟起。《念奴娇-青藏高原》

(博客发文时间20142.26

 

 

 

 

待续

 

 

创作自己的作品重要,保护自己的著作权同样重要,我从自己作品被抄的情形意识到了自己文字的价值,所以我对于早期的文字进行整理,国家的著作权法的内容,我读后感觉的是,与世界主流社会同步的,作品一经产生就具有著作权,无论是否发表,而且只有著作者才有作品的署名权,这样也让我意识到对自己文字署名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整理自己的文字,还是重新转发自己的文字,都会注意署上自己的名,我相信这样的做法对于大多数创作者是有益的经验。


  作者:雷家林,1964年生,1977年至1980年就学于湖南省艺术学校舞台美术科,从师李朋林,王新隆诸人,1981年入长沙西区文化馆学习半年从师朱辉,陆露音,1982年至1985年毕业于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书法以自学为主,受湖南名家史穆,颜家龙诸人指导。



  主要文章:《宋画哲学》、《家林论唐宋艺术》、《说唐代书法》、《说宋朝书法四家》、《提倡美书》、《家林读苦瓜和尚画语录》、《完美的女神--品读安格尔的《泉》》、《张旭与怀素的草书展示的唐朝浪漫精神》等

 

 展示部分图片: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雷家林论艺术(十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