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家林谈张大千——迷幻的色彩,瘦硬的笔墨

(2022-09-15 10:11:18)
标签:

雷家林

张大千

中国画

分类: 论书画

雷家林谈张大千——迷幻的色彩,瘦硬的笔墨

张大千早年日本留学,已经有了西画的潜在意识,对于色彩的迷恋也是在命中注定之中,尽管他不断地深入传统,无论是山水与花卉,总是恋恋不忘色彩的运用,晚年身处海外,西画的影响总是存在,结交毕加索更多的是彼色彩的乐目,相互的吸收。

从大的历史纵线来说,近代的画人早已不满“水墨为上”文人画的陈陈相因,陷中国画于苍白无力的弱境,不断有人在增强色彩的表现力,比如虚谷、吴昌硕、齐白石诸人,他们往往是色彩的浓郁与墨色交融,提振中国画的视觉感染力,更不用说林风眠、吴冠中诸人。同时的刘海粟、谢稚柳亦看重色彩这一块的用功。

张大千的泼彩,在形式上创意上如同泼墨的王洽,不同的是一个是“墨”,合于古代文人画水墨为上的理念;一个是用“色”,跟随近现代中国画的潮流。当然,张氏的色彩来源不完全是西方的影响,敦煌的明丽色彩早已深入其内心,那同样是高明的彩色境界,张氏综合了色彩的精髓,他的泼彩画的底面是深厚的传统笔墨,骨力洞达,也源于其书法的功底,学于李瑞清、曾熙诸人,同时他要散怀抱,抒乡愁,使画面沉入梦回故国的幻境之中,那才是真情性,真感情的画,才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画,或者是充满诗意的心灵折射。于是泼彩一技使他找到抒情的火山口,喷涌而出,成为中国画史上一个奇观。

张大千离乡后,再没踏上故土,家山只能在梦中萦绕,自然其画不受任何干涉,但因离乡久,故园形象也就朦胧些。李可染还得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可以亲历故国的自然山水。张大千整个只能靠照片和记忆了吧,所以张大千的画是“梦里江山醒后看。”形象虽隔,艺术感染力更强,这里面不仅仅是技法而已。


张大千晚年泼彩有一种梦幻的感觉。张去海外后西方艺术对他有明显的影响,他把古王洽的泼墨与日本学得的染织技法,及西画重视颜色结合起来,先用笔墨以强其骨,勾出山峦的形状,再通过泼彩,造成画面迷朦氤氲的气氛,产生如梦似幻,若有若无的山色效果,我们可把着墨处看成实,泼彩处看成另一种虚空。

其画隐去用笔痕迹,有一种大千世界氤氲的气象。不可捉摸的飘渺意味。一种若有若无迷幻朦胧的效果

用“清雅”两字评张大千的画是很准确,大千受石涛影响较深,常仿石涛画骗得不少银两,但他的画没有石涛那么野逸,荒率,而是清纯,细腻,皴点过渡吸收龚贤的风格,故他的画无火燥气,给人一片清凉感,如龚贤画一般。


张大千把山水画染色的技法深入画荷花一道,,使其莲花同样有一种氤氲的大千气象,色彩迷离,变幻莫测,从水墨荷花的沉寂中走出,增加鲜亮的活泼的生机,亦增强其艺术的感染力,莲梦迷离,风裳摇曳,清香四溢的境界呈现在眼前,或者有一种仙境云间的感觉。

张大千见到毕加索,老毕竟认为西画没有学的,他还像小孩子一样学着中国画和书法,拿着齐白石的画临。大千陶染西画后,反过来结合古泼墨泼彩法,画他的故土,梦里长江。没有那片大面积泼彩,那是他早期风格,泼彩之后,有一种郁郁苍苍的大千气象。




八大曾作水墨荷花长卷,对张大千的影响是深刻的,如果说大千的山水更多师石涛,荷花则更多借鉴八大,有其风骨神韵,但更为丰富优美,容易陷入一种流媚,但大千从李瑞清那里学来的书法线条避免了这种流媚的发生,使其荷花系列界优美与古拙之间,整合两者之长。


张大千画荷直接源于八大的墨荷图,线条同样曲折盘郁,同样少八大其寒寂色,但亦不象齐璜大红大黑,而是染以淡青,雅透优美有一种清汵的气象。其画荷前后风格大体不变,只在笔力情境上深入,不断深化,老而弥馨。



作品欣赏


此图西洋作派浓郁,黑墨与蓝绿色混然融合成叶的世界,背景同样染成暗蓝色,有点深度,左侧一茎含苞待开的莲花呈红黄色而鲜亮,如一燃灯。艺术的奇境就是有所取舍,表达心中的所思。



亭亭芙蓉水中花,淡淡月影一帧画。滟滟横波推涟漪,久久徘徊香榭下。幽幽竹影诗《月影芙蓉》。图为张大千荷花图。题上“云破月来花弄影”。图中几叶拥的红荷,娇艳绽放。画中手法虚实结合,背景与叶大笔掠过,红荷精细描绘,并用金粉勾边,恰到好处。



张大千荷花欣赏。此幅荷作满纸面,给人以梦幻的感觉,象是另一个世界,庄严佛地,清凉四溢,玉花似玉人,圣洁优雅,清泠可人,俗人看后尘心顿减,僧者阅之,或悟禅机,一切人世尘滓,皆可忘怀,超然无物无我,至涅槃之境。



此水墨荷花鸳鸯图清丽雅致,背景的翠盖荷叶用墨色染出,两三株荷花用朱红色点醒画面,下方一鸳鸯用雅致的淡彩图之,隐中含显着色花鸟与背景的墨叶分离开来,对比鲜明。诗中题句源自晚唐诗人郑谷的《莲叶》诗: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溪人不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张大千工笔荷花欣赏:其用笔细谨,功力深厚,作色鲜明亮丽,红绿对比色运用得好,没有流于俗气,清丽动人。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此图湿润,似乎有点水彩画的感觉,双花一开一含,十分清晰,叶则迷蒙,染以淡青,给人以清凉之感。入佛门一段时间,敦煌临画,都给大千画荷成功创造条件。



此幅作品用青绿没骨法作成,画面清汵可人,一派春山渐浓的气象,远山绵延,近有青松郁郁,山路蜿蜒或隐或现,中有云烟锁腰而增加画面的空间层次感,画风细谨、湿润,有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此画最近拍出六千多港币的价格。




《溪山觅句》图中一高士泛舟游于郁郁青山之下,上有烟云变灭,大自然显出无限的生机,让游者留恋不忍受归去。图中上部染色迷离,有现代风范,下面水墨骨力全具,笔墨功底深厚,是张氏山水画常见的表现特色。




《巫峡清秋图》欣赏。图中题上“仿吾家僧繇笔”,意在高古,图中山势高峻奇崛,中有一云断其腰而显山之深,下有云帆隐隐,此三峡图用金碧辉煌之法不让于古人,色彩清丽明快,是难得的佳作。


《慈湖图》欣赏。张氏晚年的泼彩作品不仅使其艺术进入化境,增加中西合璧的含量,更重要的是那种染的效果浸润一种情感,或者是一种乡愁,郁郁青山屋舍可以居(心居),可以游(神游),更多的是乡愁弥漫在画面,挥之不去。

张大千《严陵濑图》欣赏。图中山峦起伏,屋宇俨然,小桥流水,林木郁郁。此图用的金碧山水法,色调柔和而雅致,有一种湿润可人的感觉。中国画用金碧之法,彰显中国画的装饰性与写意性,与西画的写实主义相左,增强中国画的诗意性与文学趣味,张氏山水细密严谨,深入刻画,山水之纹路清晰活泼,生气四溢 。

张大千此幅作品画一山岩向右挺立,上有草木,再上远山淡色渲染,半山有庙宇浮图,左处有一帆飘然 ,画面右重因一帆而获平衡,山石近元人渴笔法,整幅作品空灵淡远,是其早期作品。

张大千 1947年作《 江堤晚景 》。其早期作品西化不浓郁,传统功底深厚。


《爱痕湖》,此为巨幅绢泼墨泼彩而成,属晚年进入化境之作,画中的底子是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那泼彩源于古代的泼墨,把日本留学的染织功夫用上了,由于游历广,视野心襟开阔,故能为此杰出作,那是张大千如上帝般造出的境界,用自由的心灵。此幅作品在今年嘉德春拍中拍出一亿零八万的天价。

“看山还看故山青。”张大千离开大陆,纵横世界,境界日渐开阔,但他不忘家山故土,依然一片深情,愈到晚年愈强烈,他的画总是浸透着浓郁的乡愁,那些染就的幻彩不仅仅是法,也是情境,情意。所谓“梦里家山醒后看。”



《庐山图》欣赏。作为最后一幅大师长卷巨幅之作,实际上是带有总结性的意味在里面,以庐山为名,也是自然的事,沈周曾作《庐山高》图,气势恢宏,那是纵势的作品,作色不深入迷幻,张的图卷为横势,在写庐山的广远幽深,深沉的墨色与迷幻的青绿蕴含淡淡的乡恋,浅浅的海峡,隔不断文化的线。

庐山不仅是避暑之山,亦是文化人文名山,古代的近代的风云际会,无不与庐山相关,庐山之名,顾名思义,与房子有关,其实许多的人物,会结庐在此山中,我们熟悉的陶潜先生就写过:“结庐在人境”的名子,山势高者气温清凉,是平常人懂得的,不必钻牛角尖,而山不仅能逃暑,还能避俗,逃离尘世,所以会有道家佛家的师傅或弟子隐居山中,得山水之清气,极天地之大观。当然两者皆不是的文人画家,亦会选择一座山为自己的清凉之地,象龚贤就是隐在南京的清凉山。

庐山在近代的影响不亚于古代,不过我这里只谈谈艺术相关的,有一位不是画家的画家在这里留下自己早期的油画作品,这个人就是蒋宋美龄女士,居所是“美庐”,是众多庐山房子的一座,她在庐山画的油画据说有三幅,其中有一幅雪景,而且没有签名,这是她的高明之处,也是三幅作品能够保存下来的原因,因为大陆经历文革,许多的文化遗迹因这场风浪荡然无存,所有能保存下来的都是万幸,包括这三幅油画。

庐山是画师的终极寄托,尽管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为画山之尊,但说到归宿,则数庐山,明之沈周就有著名的《庐山高图》,因为收藏在台北故宫,渡海画家张大千心中有结,在他晚年的总结作品中,就是以《庐山图》作为自己总结性的或者是归宿性的作品,这时的他,离开故土许多年,庐山对于张大千只是记忆中的映象,梦中萦绕的影子,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这幅作品更多的不是现实的再现,不是十分的写实,实际上中国画本来就是写意的,隔岸江山其实是十分的远离。

一个浅浅之海,你在太空看栗米时仿佛如此,实际上又是隔之千里,云烟意象十分的不清晰,也许能借助照片资料,但总无亲临时的感觉来得真实,记忆中的故国之山,用情真挚时,在梦中回想时,更能得此名山的深秀之骨,得此名山历史的过往之灵魂,得中原文化之真谛,苏轼说得很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远离时,看得清楚,离之隔海时,看得更清楚,这个看不是再是用眼看,而是是用心看,用灵魂观,用意念体会,近似佛家的神秘之眼--法眼。(摘自拙文《逃暑篇》)


(泰山)云涛茫茫东海边,岱山岳镇海风前。曙光冉冉天边际,鲁地初醒九州先。图为张大千何海霞合作《泰山雄姿》此图承金碧山水的传统,敷色高古,雄伟瑰丽,气势磅礴,且岩石、松针、海水及殿宇、石蹬等细部的处理又极尽用心,缜密谨致,堪称晚年巨幅山水极经意之作。


张大千是一位全能的画家,人物、山水、花卉、走兽等无所不精,徐悲鸿誉他为五百年来一人。他从古典 ,民间及西方艺术中吸取营养,犹好石涛、八大作品,其山水多得力石涛,荷花多从八大水墨荷花中脱胎而出,尤其是荷花可谓圣手,数量之多,质量之精,无人出其右,其荷花叶多大写意,花则工致,细谨。



@东方黛#游赤壁# 赤壁千年下 惊涛枉去留 买舟江上醉 一笑过矶头.@嘉林书画《赤壁》:火尽已千年,色痕壁上留。英雄化为土,江上只扁舟。 图为张大千《赤壁泛舟图》 72*50CM

网友高明评论:

回复@小汐的梦:高明的文字。 //@小汐的梦:书法为一之一大千 画为一之大千 诗词为一之大千 三千大千张大千


张大千的学生

宋美龄山水欣赏。宋美龄本意向渡海三杰学习中国绘画,惜溥心畲作为清王室之后以为其前朝为中华民国推翻不肯教,只得益于张大千、黄君壁两家,尤其受黄氏影响较深,宋氏早年亦是画西画出身,庐山美庐三幅作品为其所绘,但其所绘中国山水格守传统笔墨,未受西画过多影响。

被称为张大千“小兄”的谢稚柳,荷花从陈老莲脱胎而出,远追宋元,较之大千清朗细致,或者说较为传统,用色方面逊于大千,多一点敛约,少了一点奔放、激扬。其山水直接师法宋画,起点颇高,有一网打尽之气概,书法犹喜张旭草书,得其风神。早年斋名“苦篁斋”,养竹千竿,故其画竹亦了得。



张大千的人物画得力于敦煌的精华与神韵


张大千的书法老师

李瑞清

李瑞清为清遗民,不仕民国,在上海以字画为生,与曾熙友善,张大千、吕凤子、马公愚等皆其门下。李氏受一代风气影响,但不忽视帖学,往往以碑意入帖,多有所得。篆书学散氏盤最久。 李瑞清、康有为与吾太祖雷以动同年进士。

曾熙

曾熙为民国海上四妖之一(另外为李瑞清、吴昌硕、黄宾虹)亦是张大千书法老师,曾熙着力于《鹤铭》、《张黑女》、《郑文公》诸碑,与李瑞清相善,某种风格上有点接近,但李书波澜起伏,尚古拙与骨力,曾氏则相对平实而尚韵,书风严谨。两者各有千秋。

张大千字如其人,亦如其画,有一种说不明白的道骨仙风,其字留得住笔,受其师李瑞清的影响,行笔凝涩而不板滞,沉郁中见飘逸。


画家名字:层林尽染,烟霞可染,江山水墨染就,名字暗藏玄机,大千亦然,三千大千世界一微尘,一荷花一佛境。李可染-张大千作品欣赏.


附山人墨荷长卷:

八大是现代画人的祖师爷之一,其画荷对齐白石、张大千影响大,所画墨荷线条曲折郁然,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奇崛之气,莲塘圣境的情景能让失路的王孙慰藉遗忘,故多图之,此幅图中画鸳鸯,还有点温馨的喜气在,但他的画荷大多是寒枯孤寂,伴以孤鸟立石,正是自己心境的写照

雷家林文章:《八大山人画荷心象、幻象与墨象》

写在后面的话:古人的画语,系统的文字少,多为只言片语,这些碎片化的语言亦不缺乏精彩之论,便是到了现代,一些大师论画,亦是如此,像陈子诗石壶先生,就是用这种方式谈论国画的,我以为我在微博上谈论的艺术文字与古碎片化的画论相似,故整理一篇,以博方家一笑。

文章作者简介:

雷家林,1964年生,1977年至1980年就学于湖南省艺术学校舞台美术科,从师李朋林,王新隆诸人,1981年入长沙西区文化馆学习半年从师朱辉,陆露音,1982年至1985年毕业于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