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房子的记忆

(2022-03-13 10:05:56)
标签:

印象

英国

老房子

某个旅人的日记

分类: 油画

Edward.Hersey英国画家,多绘昔日的田园风光,有乡村的屋宇,今天的人或者不再习惯住这样的房子,但却成为画家美好的素材,能够用画笔记录在册,让人回忆,重温。

人类是从穴居开始的,最先的人就选择洞穴作为自己群居的居住方式,在西北的高山雪域,遗留的一些山崖洞穴,便是先民曾经的居所。后来先民称有巢氏学会了营造屋宇,但最初的屋宇十分原始,大多是木石结构,先民在地球上的到处流浪生活最终是需要安定的,所以会选择一块吉地来营构自己的家园。

虽然今天的房子越来越先进,电梯高层,智慧屋,大平层,公寓,但对于年长的人的记忆里,木式屋宇,平房,仍然是挥之不去的记忆,因为我们小时候是住那样的房子,邻居也是屋挨屋,彼此能交流照应。我出生时据说是茅屋,就是杜甫《茅屋被秋风所破歌》中的那种茅屋,其实也就是木式结构,上面盖上柏油纸,比古代的茅屋相对好一点,不过是用上新材料,但这在寒冷的洞庭湖区,肯定算不上太温暖,容易得寒病,后来加修以红砖平房,相应就改善了一些。

此时的湘北,湘西的农村,木式屋宇占了多数,而且多半是一层的,当然缘江的往往是吊脚楼,山寨里的也是吊脚楼,我在学美术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湘西写生,在一个山寨,住的农家吊脚楼的阁楼,用草垫在阁楼的木板上,背过去的被包展开来,同学一排一个挨着一个成了睡的方式。而且这种房子容易走光,不隐秘,我以前读沈从文的小说,那种风情,自己体验过了。

在深圳的大鹏所城,那种老房子相对比较结实,是砖木结构,但砖头占主流,今天的人通过内部的装修仍然住得,一些房子的主人搬到城外的新居,但仍有一些老人住着,每天会坐在屋前发呆,因为他们有家的记忆,不想忘记,老人只有在老屋前,方可产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觉。这种情形还有大鹏的高岭,高岭的原居民全搬走,老村的后面屋宇崩坏较多,但前面相对完好,或者这种老村不适合现代人的住居要求,但我到那里写生时,总觉得村周边风景异常的优美,路边新居不可替代的,还有一些村落仍然是住着人,只是新老房子混合,而且禁止外人 进入的,另外在龙岗的园山,或许还有隐密的老村在,因为我登山时,看到一些老粤民蜂拥而出,而一些小路挂着警示,禁止进入。

今天的帅哥靓女肯定不会住过这样简陋的房子,因为时代不同,文明进步了。显然图中英国的老房子与我们中原的不太一样,毕竟人家是洋人,有自己的特色。但老屋的记忆,伤感,忧愁,应当是一样的心情。

今天大部分的人已经向大中城市集中,乡村相对来说是荒废了,许多老式的屋宇已经是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得不能再陋,完全不能住人了,只是外表上看来很特别,成了艺术家眼中古老而有人文的造型,象农民的收获之草垛一样。

所有的老房子经不起数百年之雨洗风磨,最终会崩坏,但它们却定格在艺术家的图像里,让人们追忆。





雷家林水粉画《吊脚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