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德国印象皮佩尔 |
分类: 油画 |
印象派的风景画,追求的色彩与光影,场景的氛围,季节的特征,大自然的氤氲气象,追求纯粹的绘画性,画面往往有一种朦胧虚无的感觉,或者借用中国画的经典句子来说明,那就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无论是色彩与造型,皆与自然相仿佛又不全是一样,这是绘画在摄像技术出现后继续存在的理由,这是它的自由度,充分发挥这个自由度,也就是我们平常说过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主观色彩,主观造型,皆是可以引入作品中的,画者就是上帝,他只是借用了自然的材料,而不是完全机械地再现。我们从德国画家皮佩尔的大量风景作品中,能够感悟到这一点。皮佩尔的风景场景皆是恍然的感觉,不可能有过分细节的真实,但我们能够感受他绘制的乡村,山野,森林,河谷,湖泊,街市诸场景的基本特征,感悟他所绘世界的情境与悠然遥远的空间,通过雪原我们领悟冬季的寂静,通过黄色的树我们感受秋季的丰收场景,我们看到皮佩尔的作品把人物置身风景的场景中,乡村的聚会,家庭的夜宴,景与人皆呈现一种似是有看不真切的感觉,这种印象派的风格特征在皮佩尔的作品中,运用得十分成熟与充分,绘画在摄影时代 ,坚持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原理,应当是有其生命力与活力的,一种风格总有坚持者,总会有佳作出现,不一定非要创一个新流派不可,任何已经存在的流派,仍然会有后来者,或者是螺旋式上升的后来者。(文:雷家林)
附画者资料:
Otto Eduard Pippel
奥托·爱德华·皮佩尔
德国, (1878-1960)
奥托·爱德华·皮佩尔(Otto Eduard Pippel)是德国南部最重要的印象派画家之一。皮佩尔1878年2月10日出生于波兰罗兹(前俄罗斯帝国)。1896年就读于斯特拉斯堡应用艺术学院,并明确表示希望成为室内装潢师和装饰画家。然而,此后不久,他被选入俄罗斯军队四年,不得不中断学业。
1905年他在弗里德里希·菲尔(Friedrich Fehr)和朱利叶斯·雨果·伯格曼(Julius Hugo Bergmann)领导下的卡尔斯鲁厄学院 (Karlsruhe )继续学习,1907年,在哥达尔·库尔 (Gotthard Kuehl )领导下的德累斯顿学院 (Dresden Akademie )继续他的学业。次年,皮佩尔前往克里米亚,并于1909年决定在慕尼黑附近的普莱尼格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