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林读苦瓜和尚画语录--皴法章

标签:
石涛画语录皴法章文化历史 |
分类: 论书画 |

皴法章第九
家林云:皴法在西画中没有特别对应的,我们勉强把笔触与皴法对应,在西画中,到印象主义时期方有明显的笔触(之前大都油光油光地抹着色),亦有明显的笔触样式,象修拉的短点点,凡高的长条条,而且长条条有时是直的,有时是卷曲的,但远不如中国皴法是丰富,名目繁多,便是这样,并不能满足中国之地理山川变幻莫测的景观表现,古人留下的皴法,只能大致是古人所绘地理山川形质相合,当今之人所视之山川,则与古人不同,所用皴法当以自己的主体意识来创制,与所绘对象相对应,各各的皴法合于各各的峰峦,各各的皴法肌理纹路,合于各各的山石肌理纹路,此所谓“皴却能资峰之形声”也。今人所绘峰峦非古人所绘之峰峦,峰变则皴法变,此所再现之皴法古人没有时,当由你来创制,除此之外,更人它法。故有多少峰峦就有多少皴法,无尽而无限,若所用古定成的数十皴法,写无尽的万山之峰峦,岂不谬哉!所以古之有名目之皴法,大都不可复用之,亦没有现成的皴法助你绘所绘的对象峰峦,只有你自己根据对象峰峦的肌理纹路寻找相应的皴法,此便是石涛对于皴法的本质核心的看法。所有已经陈旧的古皴法只具有方隅的色彩,局束而短视,与所视之对象之峰峦岩石不搭配,无法使用,若用之则画不灵动生活,如今人穿古服,不合于时尚。尽量山川的原本的肌理纹路有原本现实,但若出现在云烟的作用下,又能如何的运用呢,米点皴的创始者给出了答案,而另一个折带皴的原创者倪云林却是为了表现“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的太湖一带的景致,而且米与倪都不仅仅是画者,画中的情境,诗意,对于山水风水意味的理解,却不是一般画工所能体会的,至少你知云林在元末能够把家产分给亲友,而隐居起来,就是预见社会会发生变化,革命将要来临,这种高明预见者的画者,在画中所显摆的不仅仅是高明的皴法与技巧,更本质的东西是内在的精神含蕴。回到本文,原济先生对古之诸皴与国之诸峰,一口气罗列,有行文的需要,亦有丰富的阅历与游历的显摆。读之觉其行文之气魄与幽默。创制新法的精神再次地归于源自一画,山川变幻的形势在画,画之蒙养在墨,进一步对于墨则是灵动生活在笔之所操持,而善于操持笔毫的心态在内实外空,这个操持之法与书法操持之法有相近之处,画者在心理的内充实而外虚灵。心态的正与则影响到笔下形质正与则,内实外空明一画之法者视通万里,相反地做不到此心境者,如同面墙者,短视因其心与视有尘障,所绘之形势亦无生动活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