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

(2014-06-11 17:42:30)
标签:

五牛图

韩滉

梦回唐宋

华夏文明

中国古代绘画

分类: 论文化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

 

    五头牛从远古走来,踏着坚实而有节奏感的蹄声,走进入我们的心里。

 

    它们不是一群,只是五个不同种类的牛,在大画师的笔下,高度的概括,类似今天的人说的艺术经典与典型,是每一个类型的集中精华展现。虽然按照中国的长卷阅读方式应该是从右至左,但我们读此画时不妨打破此一成规,把左边的看成走在前面的牛,此牛双角向上向前弯曲,形似西藏的牦牛,常常出现在吴作人的水墨作品与董希文的油画作品中,头鼻系上绳,如家养之兽,侧面取象,牛首魁然,身子壮健,还有点丰满,此正是唐朝的风范,与仕女帝王图中的美人天子的丰满与魁梧的作派相同,牛之骨骼纹路清晰坚实,用坚实的墨线勾勒出皮质的纹样,生动而引人注目。第二头色黄当是黄牛,双角同样向上向前但成S形之弯曲状,侧面取势却是回首吐舌,似乎有点炎势难耐的感觉。前身皮质有点蓬松。排在第三位的正面取象,特殊角度造型不好把握,画师却发挥其高超的艺术处理手法,形象严格紧揍,骨骼纹路条理清晰自然,双角平缓异于前两位,看似水牛一般。第四位又回到侧面取象,有黑白相间的斑纹,是奶牛的特征,故在五牛中是十分漂亮的一头,水墨渲晕变化微妙,斑点间隔自然有节奏感觉。最末位的是一头角弯曲的黄牛,角有点象绵羊的角,温柔而不似第一头那般有霸气。其身后有一小树枝,萧疏空灵,似喻在田间,以少省多揭示五牛的活动场景。

 

    五牛寓意什么,各有各的理解,而且并不严格的限制,画师也许画其有田间寻常所见的不同牛,集中在一个画面,构成美妙的牛系列作品。

    这是唐朝的牛的作品,那是一个盛世,五千的华夏文明到了一个高峰期,看起来十分写实但相对于西画又十分的写意,没有背景的牛出现在空旷的原野,或者中原的田野,是艺术性的描绘,让我们能够更为深入地读它,联想到更多的,或者过分的联想。

 

    与画师同朝代的文人柳宗元作过《牛赋》,赞美牛的品质,以此与其它禽类作对比,以喻高洁勤劳的人们。全文如下:

   

    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觞,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自种自敛,服箱以走,输入官仓,已不适口。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蹶块,常在草野。人不惭愧,利满天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由是观之,物无逾者。不如羸驴,服逐驽马;曲意随势,不择处所,不耕不驾,藿菽自与;腾踏康庄,出入轻举。喜则齐鼻,怒则奋踯;当道长鸣,闻者惊辟,善识门户,终身不惕。牛虽有功,于已何益!命有好丑,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对于此文,解读同样因人而异,至少牛的德性是脚踏实地,背对乾天而朝坤地,默默耕耘,虽然步伐缓慢,而坚实有力,是一个民族的写照。先祖炎帝发明耜、鉏、耨,等农具,先是用人力为之,翻耕土地,后来训化了牛,成为农民的得力助手。于是中原田野中的牛耕田成为定格,这一模式一用就是五千年,中原的土地也不知翻耕了多少遍,尽管在现代有的地方用上机械,但在不发达的中原中西部,仍然是牛耕其田,好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闲适宁静的华夏农桑社会,虽然有争斗,反复的成王败寇的历史轮回,但最终总要归于宁静无邪,仿佛中原就是一个福地洞天与秦人村一般,老死不相往来,悠然于自成一体的宁静社会。庄子的无机心理论,正是华夏民族不急于长大,让下一轮劫数得以延迟而不要早日到来的智慧生活方式,让中华延续五千年的时光。

 

    老子骑着青牛,向西出关,关尹问道于老氏,五千言的文献《道德经》因此传世,以正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然后是以奇用兵,一本治世用兵经典出来了,其实老氏更多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法言尽,是东方智慧之精华文献。

 

    近代中国在西方的炮火冲击下,终于被打开大门,与世界的节奏同步,仿佛欣然其实是多么的苦楚,无任是“亢龙有悔”还是“沉水入火”,似乎包括中华在内的世界列强同在一船上,而诺亚方舟会在哪里呢。

 

    文革十年,一些文化人进牛棚,有一位名李可染先生,文革后大难不死,台湾校园歌声仿佛感染了他,暮归的老牛是我的同伴--心灵平复而创作大量牛系列水墨作品,童年的回忆,牛背吹笛的童子,乡间的小路,李可染先生留下的这类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他曾以老黄牛自喻,斋号为“师牛堂”。

 

    吴冠中欣赏此幅名作,用油画翻画了一回。

 

    深圳的拓荒牛,成为一张城市的名片,让一个小渔村成为现代的都市。

   

    五头牛从远古走来,踏着坚实而有节奏感的蹄声,走进入我们的心里。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

以上为《五牛图》全图与局部。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李可染水墨作品《五牛图》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          吴冠中油画《五牛图》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                     深圳拓荒牛
附文:《读李可染画(牧牛部分)》

     不凡的艺人总有一种大悲的心,或者与生俱来,总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在李可染的牛与童子系列作品中,千山响起是笛里不知身是客,一切沉入童年的梦想里,忘记了生活的艰难苦楚,心在云间与水间的意味,凝重的牛确实是一种象征,民族的特质,或者艺术之路的不凡,那童子却如艺术的心灵不染。

    牛是艺术的载体,童子是艺术的心灵,千山是艺术的映象,李可染大量的牛系列作品,总是写古诗人的心灵折射,有时杏花春雨里的意境,有时是夕阳霜红里的秋意,有时是水边林下的清凉世界,无画黑画(山水)那样的累人,如闲适的小品,却大气充满,更富于诗意,童子吹笛于牛背,欲令众山皆响,那是晋人风韵
 
    暮归的老牛是我的同伴,清新的校园歌声曾经带给国人一种大难过后的心灵慰藉,实际上童年的梦想总是萦绕在心头,自然会在画家的作品中展示出来,人类总是有回归的心,当他寄生在这尘世。如果深入一点读李可染的牛系列作品,内含是十分丰富的。小场面的大主题,非杀鸡用牛刀的调剂,意义同等其山水创造。

 

    东方既白的理念决定李可染从西画学习中解脱出来,深入古典的精华,从林风眠齐白石黄宾虹那里转益多师,书法的意味西画的感觉同时涌现在其牧牛图上,但东方味多点,那是东方诗意的载体。他的牧牛图系列更多得力于齐白石的影响。李可染牧牛的图境常在放松的心境下图之,纸面总是萦绕人类少年乡愁与情思。

读李可染画(牧牛图部分)

 


感言:写画评,最难是贵有新意,别人写过,自己再写,总是那么的老套路,无法让人提起阅读的精神,故本人愿意乱写,不怕写坏,只要有新的东西提供就认为有价值了,虽然不是严格意义的文字,但不会落入老生常谈,总从新的角度来读历史沉淀的画迹,读出新的感觉来。恨自己读书太少,故根基不深,只能尽力而为,尽可能写好它。当然资料的占有不足与时间的不自由往往亦影响到博文的质量,只能顺其自然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