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生喜读书画家的传记,虽然过目则忘,但总有一二的能够让你回想起来,读八大的传记中有一段关于八大在一个荷塘观荷出神,并悟得要如何画,却没察觉到朋友来找他那一情节。后人写画人历史,联想的总是多点,但我坚信的是杰出的画人对于自然的阅读胜过常人。就八大观荷来说,八大善于画荷是源自对自然荷花深刻的理解阅读而来,而他的荷画,往往用“婆娑”两字形容得的,恐怕连他的书法线条亦用“婆娑”两字形容得。“婆娑”两字汉语的意思有十二项之多,分别是1。舞貌。2。形容姿态优美。3。醉态蹒跚貌。4。盘桓;逗留。5。逍遥;闲散自得。6。奔波;劳碌。7。犹扶疏,纷披貌。8。引申为蓬松,散乱。9。形容声音悠扬,委婉。10。流滴貌。11。衰微貌;衰老貌。12。风声(尤其是风吹树叶的声音)。而且倒过来是“娑婆”,在佛家语中是指堪忍、能忍、忍土。实际上八大山人作为苦难的王孙避难于空门,在其所图的莲塘境界里恐怕包含以上大部分的意义:八大的墨荷那种风裳水佩的境界从来就是动感不泛,形象屈曲优美,线条的盘恒迟行,味道又是那么的苦涩,因为大写意承传徐渭的野逸而有蓬松,散乱的感觉,他的书法线条同样有相近的感觉,屈曲盘恒,如同莲茎的意象。阅读自然的深度对于艺人的创造有不一般的意义,往往在苦难中有痛感后思绪更加的天地清明,体悟不仅超出常人,亦超出自己的平生。石溪避难桃源山野亦有一生彻骨铭心的感觉,那不仅仅是深刻地阅读,而是自然与自己融为一体。对于“四僧”来说,戴着斗笠苦行于万里江山(如同日本现代书法家井上有一的“贫”字所表现的那样),眼前尽是可图的景象,或者看到一处,联想它处便是如此,故石涛没到罗浮山而能作罗浮系列水墨作品,形象有点隔而精神却更加的接近。阅读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底方起波澜,书画方可以不凡。婆娑有逍遥闲散之意,王孙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时,或者在失落时方有闲逸的时刻,纵不是携妓东山亦可以独行于林下水边,孤寂而快乐于自然的恩赐,为文者文思泉涌,为画者画如江山,为书者字有万象---如此等等,阅读自然是人生一等的功课,是阅读古故纸堆而无法替代的功课,如此说来“行万里路”算是阅读自然的另一说法,但就是你仅仅在一个园子里,或池塘边的凝视,同样是阅读自然啊,关键是你要深入,而不在方式的差别。江淹早年有悠闲的时刻,故能写出《恨赋》、《别赋》的优秀篇章,一旦为官俗事缠身,“江郞才尽”成了必然。于是蒙田弃了官来到乡间,散步白云青山之处,或者花间水边,思绪是鹰扬散发,流动而凝固在鹅毛笔管下的纸面,带给人类智慧的果子(洋人的行云流水)。人生不过百年,自然却是永远,人生的阅读,只是片段上的阅读,一斑的阅读,但更多的人生阅读汇集后,便成了全面的映象。阅读自然,是一个人的事业,亦是全体人的事业,自然之道便是你读到会心处,便打开一扇奇妙世界的大门,那里是无尽的琉璃珍宝,或者是莲花宝象,庄严国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