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为什么杜少陵能与下《秋兴八首》而成为律诗典范,为什么王逸少能当时当地写下《兰亭》而成为千古墨皇,为什么江文通写下《别赋》、《恨赋》后就“江郎才尽”,为什么庾子山“暮年诗赋动江关”--这里面牵涉到灵感飞袭而来的问题,此中的意味也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那种状态,我们还是读一读陆机《文赋》中的描述吧:“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威蕤以及Ш,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智,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于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谢榛语)古人描述“灵感”总给人朦胧飘渺的不确定感觉,只能为从艺者自己去体味。“灵感”的形成在天人合一的状态到来,那确实是“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是人没法主宰的,能主宰的就是“天道酬勤”四个字,平时努力,不断积累,到了一个关头,神就与你合作,那么就会出现自己意想不到的佳作,当然这个量是少之以少,所谓“神品”是也,但千百幅废作何必介怀,有一、二幅神交之作足了,如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一般。
(此文灵感来自与黄楷夫兄手信交谈)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