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迹与心理相融(心手双畅)

(2012-10-07 12:22:46)
标签:

论诗歌

李白

苏轼

王羲之

兰亭序

分类: 论书画

书迹与心理相融(心手双畅)
    诗人画家平时沉醉在放浪寄情之中,但欢少苦多,快乐过后,伤感、愁绪伴随其后,羲之《兰亭》先是沉浸在雅兴唱和的山林欢乐之中,接着是伤感愁思飞袭而来,痛感的人生思索占据了文章中,李白的“人生烛上花,光灭巧妍尽”诗,正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欢少苦多的伤感、苦闷情绪表露,诗中展示的是凄凉冷寂的意象与境界,对于冥境的想象或者是自己人生缩影。“我昔飞骨时,惨见当途坟。青松霭朝霞,飘渺山下村。”--如此凄清的境界与平时酒圣诗豪那种仙道诗风的山林浪漫诗境相左,正是诗人沉醉过后的一种醒的状态,繁华过眼成空,真实的相是如此这般。李白平时那此轻快的诗,与自己书法手迹《上阳台帖》那种形迹状态相合拍,有一种仙道的飘渺朦胧的感觉。而这首诗却被另一个诗人书法家苏轼书写的状态与迹象合于李白诗境要表现的意味,与其苦楚心境表露的轨迹相合拍,(见上图)所谓心手相畅的畅不全在欢乐的感觉,也在不同情感的融合,然后发而为文(纹路、形迹包括抽象的形迹)。虽然这纸书迹较之《黄州》帖收束,仍然把李白诗意,人生沉痛感表现得十分准确,至少苏轼的遭遇与李白有某种相仿佛,理解起来深刻如同己作一般,书法的文本虽然非同一人同样因为同心境同感受而得到双畅,使书法作品获得成功。高更并不是时时画着轻快的裸体与明媚的海滩,《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反映西人同样是有着东方人同样的感受,去日苦多,青春难再,总会陷入沉思之中。再说王羲之写《兰亭》第一遍时心境正处于流觞曲水的欢乐之中并引出一种淡淡的愁绪转而直面人生的痛感,当时当地地记录当下的心迹,书有涂改正是本真的表露,若再写时,只不过抄写自己写过的文本,感觉全然不一样,便是写的工致迹不与文的心迹合拍,非有双畅的境地,故《兰亭》只一篇而成为不朽。

    文人书法总有欠缺,法度技法不够精练,却有一种文气充溢纸面,心理迹象的流露真挚准确,是一般书家难以达到的境界:所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一些不朽之作,非一人之力,乃与神合之作。书迹与心理相融(心手双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