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军事的关系密切在于冷兵器时代信息工具不发达,文字成为传递军情的手段,羽檄传书,印信急就,无不在一个“快”字,军事争斗的成败也是因于“快”字的作用,故汉字的演进亦同军事相关,早年的书法理论源于军事的论文亦不过分,蔡邕的九势,卫夫人的笔阵图,“势”与“阵”源于军事的词汇,亦含军事理论在书法理论中的化用。

图中传为蔡中郞《夏承碑》虽然篆意遗存,到底简洁多了,利于行写快速,蔡氏书“骨气洞达”故得“势”。军事天才的李世民亦深谙书法之理,尚骨力而形势自生是也,卫氏的笔阵图中所形容的笔画全在一个“势”字,实际上军事争战成败全在一个“势”,如高峰坠石,不可阻挡,孙子兵法的原理渗入书道理论中,可以相参相得。

卫烁以为“善鉴者不写”,此如同扬雄说“诗赋小道,壮夫不为”。正言若反也,古人向来是通才,六艺齐备,徐渭是多个天才的集中者,右军是武官却能写出惠风和畅的美文,书法便是通才视觉迹象的集中体现,观其字而知人,进而知其心(心画)知其才,历史的表演过眼云烟,而他们的迹还在,可从中略知一二真实的面目。
柳公权长于正书,草法并不弱,如同张旭长于草,正书如郞官记亦佳,军事争战虽说以奇胜,总得参以堂堂正正之旗,故善书者如曾国藩以为书法当刚劲中含婀娜方好,正中寓奇,奇中含正,没有纯粹的正或奇方是好。同样欲左先右源于将欲得之先欲舍之那种兵家相反相成理论,线条的力在其中在于蓄势而力能外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