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医精诚
小医精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729
  • 关注人气:2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驳输液等于小手术

(2014-10-04 11:35:41)
标签:

健康

    
     近日,在许多网站中(大部分为非医学),我们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输液等于小手术”(出处:http://tieba.baidu.com/p/2862367252),其中例举了输液会带来的种种耸人听闻的“坏处”,其中原作者已不可考,其谈论健康问题的权威性也不可考,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除了治病救人外,还需维护健康知识的正确性,我们俗称辟谣。
     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选择口服、什么情况下选择输液呢?
     1、根据药物的药理特性。
     药物的代谢途径及机理不同,则从外界进入我们人体的途径也不相同,有的经过胃的时候,由于有胃酸存在,于是药效会丧失,比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5氨基水杨酸,有的甚至在某些代谢途径中,代谢前后毒性不同,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而分出了不同的使用途径。

    2、根据血药浓度。
      我们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为了使得药物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需要使得药物在人体中达到起效的血药浓度,有的药物在第一次使用,和后续维持使用中,剂量不同,我们称之为首剂加倍。目的是为了达到一个稳态的血药浓度,同时使得药物在使用初期即能快速达到治疗目的。首剂加倍在很多时候,是用静脉推注(比输液静滴更快)的方式实现,所有药物光靠口服加倍,难以实现预期治疗目的。

    3、治疗部位的不同。
     有的疾病,我们仅仅局部治疗即可,比如使用化疗药物使得反复发生恶性胸水的胸膜达到化学性胸膜炎的目的,于是采取胸腔灌注化疗药。有的疾病,我们则需要采取全身治疗,比如许多晚期恶性肿瘤的化疗,因为晚期肿瘤存在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局部治疗无法遏制远处转移的肿瘤细胞,故而采取输液进行全身治疗。
 
      我们再来说说该文中不科学的地方。

     文中谈到“
大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根本用不着输液,顶多吃些药,或者一碗姜汤配合退烧穴位的按摩,再多休息休息就会好。”
          任何的医疗决策,脱离了亚组分析,就是不科学的医疗决策,原文作者未分析上呼吸道感染的程度、感染播散的范围、患者的年纪、患者的免疫功能情况,也未分析发烧的持续时间、热型、患者脱水情况等。上呼吸道感染绝非小病,若感染未能及时控制,可能导致败血症的发生,最后可能危及生命。若患者是一名老年人,本来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基础心肺疾病,加之高热引起脱水症状,若有医生仅靠穴位按摩进行处理,完全可以称之为图财害命。
    文中还谈到了四项输液导致的危害,我们来一一反驳。
    1、文章说,现代人的肺功能下降,与输液有关,我们所知,肺功能受损主要分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多出现的是肺扩张受限,比如肺间质纤维化、胸廓畸形、胸膜增厚等,输液是通过血管输注液体,如何导致胸廓的改变,又如何导致胸膜的改变?至于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多由于炎症及氧化应激等机制,导致气道狭窄受限,从而导致气体呼出障碍,与血管内的杂物又何来相关?
    2、文章说,输液过多过快将引起急性心衰。的确输液过多过快可能会引起心衰,可也得分时候,外科学就谈到过补液的原则,即控制速度和入液量,同时根据患者的尿量和血压、中心静脉压(ICU病人)进行调整。而另外一种药物,即甘露醇这样的脱水剂,在使用时必须快速进入,才能在血管中形成高张环境,促进脑水肿的颅内多余液体进入血管内,从而排除体外,降低颅内压。
    3、文章说,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在过去,的确如此,可现在,无病原学支持,在无抗生素使用适应症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医生会受到处理,医生为什么要担被处罚的风险?且不说,并不是所有的输液治疗,均涉及抗炎这一目的所进行。
    4、文章说,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因液体污染引起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每年全国都有不少人因此付出生命!且不说护理操作规范中,要求三查七对,要求七步洗手等,过敏反应及输液反应,并不是严格操作就能避免,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过敏原也就不同,即使是蛋、虾等食物,有的人都有因为食用而致命,何谈药物?难道为了防止这一事件,我们就必须因噎废食?
      当然,输液的目的,不仅仅是针对治疗,尚有观察,比如我们颅脑外伤后,有一种疾病叫迟发型脑出血,如果病人因为当时无症状,就不接受观察及可能的预防性治疗而回到家中,如若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问题,应该多方面分析,不误人,不误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