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总结,本该是两天前就该下笔,无奈,通宵八小时手术后,外加连续10小时的白班,实在体力不支,拖到了今天。
值班的前一天,陶老师给我打电话,让我做准备,值班那天让我主刀慢性硬摸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并且给我指定了几本书,让我在值班的前一天,广泛阅读该手术的各家之言,取之精华,去之糟粕。
值班当天,上午,去ICU看了一台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其实,就和腰穿差不多,只是多了置管的步骤,由于脑子里装的,满是下午自己即将主刀的手术,所以腰大池置管引流,细节自己记得不太多,只记得在拔除导管管芯的时候,不要双向抽取,因为里面有个小齿轮,容易卡断管子,只需要一只手扶住导管,一只手抽取导管芯即可。
慢性硬摸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前三小时,陶老师往高县接了个脑内血肿的病人,病情比较重,考虑晚上做急诊手术,所以前一台的慢性硬摸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必须抢时间,陶老师把我叫到值班室,让我边说,边手上演示慢性硬摸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手术步骤及细节问题,我也提了几个问题,都解答了之后,将病人拉上手术室。
病人MRI情况如下:
http://s14/middle/6575efb5ge256eab677ed&690
如图所示:病人左侧的额顶颞叶,都有血肿存在,中线移位大概有1.5cm左右,最厚处大概有2.7cm。
⒈定位:我看了文献,都说是从血肿最厚处入路,根据后来CT报告,最厚处血肿,大概离顶极脊(最高处5cm左右)
手术入路如图所示(我划的时候,划的细了点,陶老师加粗了,线的两端分别是血肿的范围大小,中间的点,是钻孔点):
http://s6/middle/6575efb5g9d57e2eddaa5&690
⒉消毒铺巾搭台等一切略去不说,直接主题,切开,《外科基本操作》一书,这样描述,说切开,应该垂直进刀,水平拉开,我上手术前,问陶老师,为什么要这样?陶老师解答说,怕皮肤对位不好,且手术刀是“飘”的话,定位不好,容易伤及重要神经血管。后来就切的层次,和陶老师探讨,切应该切到帽状腱膜下即可,然后再分离骨膜,我下刀的时候,就在把握火候,宁可少,不可多,少了,可以补,多了,补不了,结果这个心里,就导致往往切的深浅不够,怎么把握?多练习,才有手感,帽状腱膜下,有一个疏松感。我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切的时候,往往喜欢“干切”,不大注意止血等问题,应该让助手以及自己,各执一块纱布,垫在切口两旁,稍微有一点张力后,再切。
⒊双极电凝止血+上头皮夹,除了止血外,还为了更好暴露。
⒋钻孔:这个操作,是我最郁闷的地方,前一阵子,电钻坏了,一切操作,回到原始社会,直接手钻,我的个神,我吃奶力气都拿出来了,整个人都压在了钻头上,颅骨上,还只是个小白点点,找一旁陶老师求救,这才解决问题。
⒌斜坡,这个是我在文献上看的,说是为了保证进入硬膜下的导管是水平的,在骨孔的前一方(外/内)和后一方(内/外),各制造一个斜坡,从斜坡送入导管,当然,这个又是个力气活,找陶老师求救。
⒍“十字型入口”,文献要求,用脑膜剪,在硬脑膜上,剪出一个“十字型”缺口,剪倒没什么,咱敢下手,可一剪开,可把我吓坏了,里面的污血,如喷泉般冒出(可见颅内压之高),我赶紧拿脑棉去边放边堵,因为怕放快了,压力一下降低,导致对侧硬脑膜下血管撕脱,形成另一处的出血。
⒎冲洗,这个在文献上,被列为关键步骤,因为如果不冲洗,我们大量放了污血后,脑内会形成“气颅”,所以,除了冲洗外,还应该往脑内注入2000~3000毫升生理盐水,避免此事发生。当然冲洗时埋入导管的时候,可以不去管那个斜坡,全方位冲洗,冲洗过程中,也不要怕伤及里面脑组织,导管本来就是软的,加上脑组织外还有一层软脑膜,只要不是故意去大压力挤压,没有问题。
⒏固定关闭。
http://s15/middle/6575efb5g9d57e872afce&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