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神经外科实习值夜班以来,唯一一个,没有急诊手术的晚上。
一共收了两个病人,还有一个病人在屏山县医院,因为雾太大,陶老师出诊出到一半,就回了医院。
这两个病人,一个是成人,一个是儿童,都是一个高处跌落伤,成人还好些,只是一个皮外伤,我就给做了一个清创缝合,外带开了一些消炎、止血、脑保护药以及制酸剂(应激),而那个儿童就比较惨,除了有额叶血肿、珠血、还有额鳞部骨折,因为出血量也就十来毫升,考虑保守治疗,后来腹部B超提示一个脾损伤,请儿外科急会诊,因为考虑到腹还平软,就让卧床,没有什么特殊处理。
这次笔记的重点,是想以一句话展开“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为什么这么说?
我给这个成年病人,做清创缝合,快到结尾的时候,陶老师进了换药室,由于上午才受了陶老师表扬,说我一个病人的缝合做得很漂亮,针距整齐,皮肤对位良好,所以开始自得满满,顺利给这个病人缝完皮,消完毒,包扎好,就准备去进行一个问诊查体,好写大病历,没成想,这时候,陶老师让我把刚才的清创包拿上,跟他去住院总值班室.
一进门,他就让我把刚才在进行清创缝合时,怎么用持针器夹针的,给他演示一遍,我就按例照做,没成想,他此时拿出一本他手写的小册子,翻到清创缝合的部分,让我看上面的持针器持针要点的描述,三分之一原则,夹针的三分之一的位置,位于持针器的前三分之一位置.
我这才意识到,陶老师把我单独叫来的原因.细节决定成败,陶老师说如果不重视任何医学操作的细节,不去思考,为什么不这样做,而要那样做,而只去注重速度和大体相象的话,一切都是白学,更大的操作,就不敢放手让你做,因为医疗纠纷,官司,会随时找上你.
他从他的书包里,拿出好几本小册子,全是他真正意义上的住院总笔记,小到换药,大到开颅手术,每一步该怎么做,国外怎么做,他都誊到这几个小册子里,除了从报纸杂志上剪下来的,还有就是自己在别处看到,觉得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他就摘抄在小册子上.
一直以为,我才是最认真的实习生,现在看来,还真的太不够.
他说,平时催你写大病历,写病程,一个是应付检查的需要,一个,则是这些是医生的基本功,平时一个大病历,基本都让你改上个七八遍,目的,就是为了锻炼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医学思维的严谨性,只有病历和病程写好了,你才能明白,作为一个医生,下一步,应该制定怎么样的诊疗计划,才能做到不漏,和减少错误,治疗、预防、监测,永恒的医嘱话题,医生不可以错,也不可以漏.有一个办法,就是每一种病,制定成一个模板,相似的一个病,使用一个模板,这样既可以做到快,又可以减少漏洞.
最后,陶老师还很遗憾,他说,其实一个医学生,实习一个科,一个月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至少两个月,问诊查体下医嘱,这一整套学会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实习生.
哎,当天晚上的直接结果,就是,我又写一份大病历,改了七八遍才睡觉,抓狂了.
http://s13/middle/6575efb5g9cb87fa423bc&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