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科实习小结(3)

(2010-07-28 17:04:21)
标签:

杂谈

       这几天稍微逐渐适应儿科生活,与神内相比,神内收获的较多的,是书本上的知识,而儿科,收获的则是为医者的态度和思维。

       在严肃的写一个误诊病例之前(这里只提提经过,届时写出成熟误诊报道),先谈谈这几天的见闻。

       我的带教老师是陈老师,和我一同师承陈老师的,还有俩进修老师,大大小小的杂事,多半被这俩老师挡了,所以我有更多的机会看、听、做、想。

       前天白班,写的病程里由于有一个小孩儿不是我管的病人,但当班老师不在,就由我写病程,在查房查体的时候,我只注意到了患儿的双肺呼吸音、心音、面色、腹部情况等,而患儿呼吸频率,并没太大在意,以前在军总,会诊的时候,连总写会诊记录,呼吸频率他自己也说他就记个大概,于是我也就记了个大概,于是大概得出患儿一分钟呼吸频率,哪成想,别的内容都过关了,陈老师看到数值,突然转头问我:“这个患儿呼吸频率你真数了么?”摇头:“只记了个大概,应该差不多。”陈老师立马严肃的在我的病程上画了一大红叉:“就算患儿呼吸频率真是这么多,你也不应该差不多!走,我跟你一起去数,如果患儿情况如你所说,这份病程我帮你抄。”结果重新查体下来,患儿情况比我的“大概”多出20多次,哎,医学严谨,容不得“差不多”。

       前日夜班,跟我一组的我们学校几个同学,果真都留了下来,陪我夜班,除了赶总也写不完的出院记录,就是围着陈老师,向他提白天在科室里面所见所闻中收获的问题,陈老师除了回答这些问题外,还拿出别的老师以及他自己写的大病历,让我挑里面出现的问题(只是为了让我学习,并非挑别的老师毛病),就我写,我会怎样写这份大病历,我说不全的,陈老师就会一一补充,收获!后来产科叫了个急会诊,跟着陈老师出了诊,自打出生后,还是第一次回到二医院产房,这小孩儿虽是个早产儿,但母子平安,倒也没太多会诊意见。不过就二医院这个产房建在呼吸科之上,似乎不大科学,产妇和新生儿经常这样进进出出,会不会交叉感染?陈老师对此提问深表赞同。

        说误诊

        这个患儿非我们所管病人,昨日下午五时送到病房,女性,年龄33天,因“鼻阻、气促2天,加重半天”入院,呈点头样呼吸,无发热、无咳嗽、无呕吐及腹泻,无面色发绀。曾于多家医院治疗,均因患儿有鼻阻、气促为症状,咽充血、双肺纹理增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及痰鸣,胸片双肺纹理增粗,考虑为支气管肺炎(血象不高)。今日科主任查房,发现患儿的气促与别的支气管肺炎患儿有较大差别,把所有医生叫到病房,让我查体,打开咽喉一看,咽喉内确实与正常人相比,似乎多了一层膜,疑惑,主任解释,这就是喉蹼,也就是说声带之间出现了一层膜,此患儿自打出生起,其奶奶就发现其呼吸有三凹征,很明显是个上气道的阻塞,但在各家医院治疗时,都只注意了其支气管肺炎治疗,而忽视了其先天性喉发育不良,故效果不佳,这就告诉我们做医生的,一定要注意查体,重视查体,处理:转重庆。后来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了陈老师,陈老师让我一会儿下班前多抱着这小孩玩玩儿,多观察观察他体征,无奈,这家人实在闪的太快,等我在折回病房,已经没了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