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江东门纪念馆举行浮雕墙改建工程竣工验收会。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何晓佑教授、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王承昊教授,南京油画雕塑院院长王洪志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张玉彪教授等专家,从浮雕墙的整体艺术效果、制造质量、安装质量和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等四个方面,通过样稿分析和现场查看两个环节进行了评审,并以高分通过验收。
参加验收的专家一致认为,新落成的浮雕墙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本馆浮雕墙的改建决策及时、恰当。本馆浮雕墙为1985年建馆之初时设计建造的,迄今已历26年。石灰岩材质雕塑在风雨剥蚀之下,已经出现严重风化和崩裂,浮雕形象普遍变得模糊不清,部分雕刻细节已经消失,本馆及时对其改建,体现了一种对历史、对文化负责的态度。二是改建后的浮雕墙体现了对历史和原稿的双重尊重。浮雕墙自建馆之日便立于馆内,多年来已经衍化成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独特文化符号,超越艺术品本身而进入公共文化产品范畴。此次改建之前,本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明确要求创作者钱大经教授在制定方案时,务必尊重历史和浮雕原稿,这一建议维护了浮雕墙长期以来形成的符号特征,延续了这一独特公共文化产品的生命。三是改建后的浮雕墙整体质量符合主题要求。较之旧墙,改建后的浮雕墙在规格、规模和材质上均实现了很大改观,整体效果看起来更加挺拔、更有气势。雕塑手法融入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虽然四组内容跨度很大,但整体观瞻有机统一,情绪和视觉上非常连贯。雕塑整体厚重深沉,细节处理精心到位,冲击力和表现力上佳,具有打动人心的强大力量。四是改建后的浮雕与周围环境统一协调。改建后的浮雕为青铜材质,基座为灰色花岗岩,与场馆其它雕塑采用的材质和色调保持了相对一致,符合场馆的总体色调和格局。浮雕墙中段呈现自然弯曲,一可适应地形和地势,二可增加视觉丰度,并与遗址广场的前后建筑实现融合。浮雕墙前后预留的空地丰裕,在增加绿色植被后,将进一步增加景观的协调性。
http://www.nj1937.org/UploadFiles/201312/2013120949272609.jpg
图为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本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右二)与专家现场查验浮雕墙
http://www.nj1937.org/UploadFiles/201312/2013120949286781.jpg
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本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左六)与南京艺术学院张玉彪教授(左二)、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王承昊教授(左三)、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何晓佑教授(左四)、
南京油画雕塑院院长王洪志教授(左五)等专家举行浮雕墙验收评审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