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拍打也可以酱紫

标签:
民间国学身心合一文化冲击养生健康 |
分类: 冲击养生 |
——试论自然拍打法与拉筋拍打法的异同

因为萧宏慈先生的拉筋拍打法是直接接触皮肤拍打,而学员看到我给病人拍打时不仅要隔着衣服拍,而且还要在患者身上盖上一条毯子(有些患者甚至就像小孩子一样拍着拍着就睡着了)。直接拍打皮肤和隔着衣物拍,两者拍在身上的舒适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而且隔着衣物拍也丝毫不影响拍打的效果,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本人撰写此文并无褒贬之意,只是为广大愿意接受并践行自然拍打法的朋友提供借鉴和参考。因为不管是萧宏慈先生的拉筋拍打法,还是本人所倡导的自然拍打法,其祛病保健的原理都是相同的,都是基于传统中医的经络、气血等经典理论。因此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只是具体操作方法略有不同。

首先:就是直接拍打皮肤?还是隔着衣物拍打?
毫无疑问,直接拍打皮肤必然伴随着明显的刺痛感,有时甚至难以忍受;而隔着衣物拍疼痛感自然会减轻很多。不过隔着衣物拍舒适度是增加了,效果会不会减小呢?
其实隔着衣物拍打效果有时反而会更好一些,尤其是身体深层的病灶。用手掌直接拍打皮肤时,即使用很大的力度拍也很难渗透到身体内部,大部分力量都会被皮肤表层抵抗掉了,此时拍打的力度越大,只会令皮肤表层越痛,而身体深层的病症依然难以冲击到。此时如能隔着稍微厚一点的毯子拍打,既能减轻皮肤表层的痛苦,又能使拍打的力度有效的渗透到身体内部,身体深层的病灶便能得到有效的冲击,从而能够更有效的去除身体深层的疾病。

其次:拍打时是以出痧为标准?还是以气血经络通畅为标准?
萧宏慈先生的拍打是以直接拍打皮肤,同时看皮肤表层拍出的紫痧程度,拍出的痧越多就表示祛病的效果越好,也就是以拍打后出痧的程度为判断标准。
而本人倡导的自然拍打法则不然,因为拍打的目的是为了使身体的气血经络畅通,而身体气血经络的畅通应该是以病灶部位的不适症状减轻为标准,简单的说就是以身体病好为标准,而不应该以拍打后身体出不出痧为标准。因为气血经络恢复通畅的过程未必就会出痧,血液中的代谢废物等瘀滞的成分通过拍打以后,也完全可以随着拍打后气血循环的加速而直接被新鲜血液冲刷干净,这样就不会出现出痧的现象,而身体气血经络在拍打过程中也会自然恢复畅通。
当然气血瘀滞严重的部位拍打后(这里指的是隔着厚实的衣物拍打,而不是直接拍打皮肤)也可能会出现青紫色甚至黑色的痧,严重者拍打后甚至呈现大面积黑色淤血,这都属于拍打后正常的病气反应,但不应以此来判断拍打有效程度的标准。而且随着拍打时间的延长、随着气血经络的畅通,身体病灶部位经过长时间拍打,气血完全恢复畅通以后,再怎么拍也是不会出痧的。

再次:拍打部位是以经络穴位为主?还是以病灶部位为主?
萧宏慈先生拍打时是循经络线路和具体穴位拍打,这属于传统中医里面的经络拍打保健法,此法对身体的祛病保健也大有裨益,适合所有熟知经络穴位的人。
而本人所倡导的自然拍打法则又有所不同,拍打时不必拘泥于具体的经络线路和具体穴位,而是以拍打病灶部位为主,简单的说就是哪疼拍哪,哪有病拍哪。此法相对经络拍打法来讲更加简单易行,因为要采用经络拍打法你就必须熟知身体的经络线路和具体穴位。而自然拍打法则不然,你完全可以不懂经络穴位,直接拍打病灶部位就可以。
当然能够熟知身体的经络穴位对身体健康还是更有裨益的。不过不懂穴位也没关系,哪疼拍哪就可以。所以此法更适合所有人。

最后:就是自然拍打法的独特之处——自然感应,手随病走
萧宏慈先生的拍打就是根据身体经络线路和穴位,只要熟知身体经络穴位就可以操作。
自然拍打法则有更神奇之处,此“神奇之处”则是自然拍打所特有的“独家绝活”——就是拍打时本人的手能够自然感应到患者身体的具体病灶部位,此时患者不需要先开口说他哪里不舒服,本人的手就能够很自然的感应到患者身体的病灶部位,拍打时手会自然的随着患者身体需要拍打的部位而拍。
因为手是随着患者身体的需要而有针对性的拍打,所以其拍打效果必然要比普通的经络拍打要好的多。换句话说,病人当时来看病的时候他身体的病气在哪你必须要知道,如果不知道其病气所在,那么盲目的拍打尽管也会对身体有帮助,但其拍打后的效果(尤其是远期效果)就很难说了。
那么这种“神奇”的自然感应能力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学会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正是本人招收学员学习“身心自然疗法”所教授的主要内容之一。尽管这种自然感应能力看起来很神奇,但最神奇的往往都是最简单的。简单到啥程度呢?简单到你本来就会——因为这是人体的本能,只是绝大部分人没有发现也没有发挥利用而已。正因为是人人都具足的本能,所以说人人都可以学会。但是本能尽管是先天就具足的,如果后天不经过练习也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必须要经过一个练习的过程这种本能才能发挥作用。
以上简单归纳了一下自然拍打法与拉筋拍打法各自不同的特点。不过文无褒贬之意,法无高下之分,任何一种养生保健方法都各有千秋,勿须厚此薄彼。具体操作时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从而将每一种方法的效用都能发挥到最佳状态,以更有效的达到身心健康的最终目的。
(注:本文原作于2012年,因近日有网友询问,故翻出旧作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