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新发现论语之美·为政篇

(2015-04-08 08:33:32)
标签:

佛学

身心合一

论语瞎解

文化

分类: 论语瞎解
 重新发现论语之美·为政篇论语·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瞎解:

孔子说:“教化人民、感化人心最终还是要靠内在的德行修养,这种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美好德行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她一直默默无言却又坚定不移的守候在那里,给所有迷惘者带来了温暖、希望和生命的航向。”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瞎解:

孔子说:“整部《诗经》里面的三百多首诗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理念,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要我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活出人人原本具足的内心纯净无染的状态。”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瞎解:

孔子说:“如果一个群体只是为了方便管理而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人,然后配以相应的奖惩措施,那么人们就会更多的考虑怎样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很难有以群体为己任的荣辱心;而如果领导者以自身的德行修养来引领人,并身体力行的视群体为己任,那么人们就会有一种以集体为家的荣辱感,这样的群体自然会有很强的凝聚力。”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瞎解:

孔子说:“我在十五岁时就立志要堪破生命本源,悟通天地大道;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修学,终于悟到人与世间万物虽有万象差别,实则同为一体,昂昂然独立于天地之间;后经十年的人世历练,明白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特的生命形态,因此对任何惊心动魄的生命现象便不再有任何的疑惑;再经十年的尘世打磨,经历、见闻过种种感天动地的人世浮沉,更加深切的体悟到天人合一的真谛,明白人的一切作为终究逃不过天地自然本有的规律;再经过十年的沉淀,内心与天地的合一境界已渐趋稳定,人世浮沉、世间万态已经不会再扰动自己的心神;最后再经过十年的淡化,连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感受都不再有,只是随心而动,率性而为,然而一切又不超乎当下的生命形态,达到真正的任运自在。”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瞎解:

鲁国大夫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心即可。”在返回的路上,孔子对负责驾车的学生樊迟说:“刚才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心就好。”樊迟就问孔子:“老师这样说是何意呢?”孔子回答说:“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尽心尽力的做好子女该做的事,不要等到父母不在的时候空余悔恨;父母过世以后,按照当地丧葬的习俗安葬、悼念即可。”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瞎解:

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向孔子请教怎样才算是孝。孔子回答说:“要尊重父母惯常的生活理念,不要随意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当父母患病的时候尽心服侍即可。”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瞎解:

学生子游问孔子怎样算孝。孔子回答说:“人们通常以为,只要照顾好父母的饮食和生活起居就是孝。可是如果有的吃就算是孝的话,那你家里的狗儿、马儿等牲畜不也喂养的很好吗?因此,要孝,就要敬,子女一定要尊敬父母的生活理念和人生信条,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否则的话,赡养和喂养还有区别吗?”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瞎解:

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由心生,真正的孝在于子女看待父母的心态。如果子女只是在有事的时候帮父母做做事,或者在有美酒美味的时候邀父母一起享用,你认为这样就算是孝了吗?”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瞎解:

孔子说:“我经常会跟颜回在一起整日学习讨论,可是无论我说什么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回应,即使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也不会当面反驳,看起来好像呆呆傻傻的样子。不过当他回到家以后,对我提出的所有不同观点他都会认认真真的加以考证并亲身实践,对所有论证不足的观点他都会加以补充纠正,所以颜回并不是真的书呆子气,他那是一种全盘吸收的学习精神啊。”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瞎解:

孔子说:“首先我们要探求道的根源,其次要找到悟道的方法,最后一定要能够在生活中落实,让心时时安住不动,这样的话人生还有什么事情能扰动我们的心神呢?还有什么事情我们不能坦然面对呢?”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瞎解:

孔子说:“一个人对过去发生的任何事都能够抱持一种平和的心态,那么对当下发生的任何事必然也能够坦然以对,这种人生的境界足以值得我们学习了。”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瞎解:

孔子说:“君子处事从来没有自己固有的模式,而是随着当下事态的呈现坦然应对。”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瞎解:

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孔子说:“先要把有关君子之道的理念在自己身上亲身体验,而后再把自己体验到的真实状态扩展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瞎解:

孔子说:“君子只是不断的圆满自己,从来不会跟别人比较,也不会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小人却总是不断的夸耀自己,总想跟别人比个高低,而从来不懂得谦卑和圆融。”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瞎解:

孔子说:“如果只是一味的向别人学习,最终却不能形成完全适合自己的人生理念,那样只会永远的迷失自己;如果总是刻意固守着自己的理念,从来不肯吸取别人的建议、学习别人的优点,这种狭隘的心胸也是不可取的。”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瞎解:

孔子说:“凡是不认同自己观念的人就加以攻击谩骂,那样做不过是损害了自己的声誉而已,对事态的发展并不会有任何助益。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瞎解:

孔子说:“子路啊,我教给你怎样与人交往才算是有智慧。当你与文化水平高的人群交往时,你就要充分表现出你的文化修养;当与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交往时,你也要用最通俗的语言与他们沟通,这样才称得上智慧。”

原文: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瞎解:

学生子张向孔子请教幸福人生之道。孔子回答说:“在与人交往时不要急于表现自己,要多听取别人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才能透彻的了解对方,发现与自己观念不合的也完全可以保留,这样就能与人和谐相处;做事的时候要多细心体察把握全局,这样就能少犯错误,遇到困难也不要轻言放弃,这样事后就不会懊悔。与人相处和谐,凡事尽心而为,这样的人生必然是幸福圆满的。”

原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瞎解: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能让民心安稳社会和谐呢?”孔子回答说:“一个领导人能身体力行的引领大众以一颗坦诚的心待人接物,处事尽量不违背各种自然的法则,那么民心自然安顺,社会自然和谐;如果领导者不能以身作则,任性妄为,不按照自然法则行事,人们相互间都不能坦诚以待,那么民心自然不能安稳,社会也就无法和谐。”

原文: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瞎解:

季康子请教孔子:“怎样做才能让人们自觉的养成一颗尊敬心、忠诚心?”孔子回答说:“只要以一种尊敬的心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人们自然就会尊敬你;以一颗仁慈、真诚的心去爱戴每一个人,人们自然会以诚挚的心爱戴你;弘扬、赞叹所有的善心、善行,宽恕、感化任何不良的行径,这样人们必然能够自觉的养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原文: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瞎解:

有人问孔子:“您为什么不出来为官从政呢?”孔子回答说:“《尚书》里面讲做人首先要恪守孝道,要以一颗赤诚心感恩一切自然的恩赐,以一颗友善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如果我们能以身作则的引导人们以这样一种心态生活处事,那就是最好的为政之道了,难道一定要出来做官才算是从政吗?”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瞎解: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活的不够真实,那么人生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太大的意义。就如同一辆车缺少了辕木与横木间的接榫,还怎么可能灵活的行进呢?”

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瞎解:

学生子张请教孔子:“我们能知道未来社会的文明会如何发展演变吗?”孔子回答说:“殷朝的文化是从夏朝文化演变来的,尽管有增有减,但有些根本的东西不会变;周朝的文化是从夏朝演变来的,同样会有所增减,但根本的东西同样不变;周朝以后的文化演变,也必然会以周朝的文化为根基,但无论怎样演化,人性里最根本的东西都不会变。”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瞎解:

孔子说:“不是自己当下需要承担的事而刻意去做,那不过是为了求得别人的认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自己却不去做,那就是缺乏自信,没有承担的勇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