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善若水:老子的生命智慧(6)【身心自然原创】

(2013-04-03 08:42:48)
标签:

身心自然

原创

道德经

健康

分类: 身心合一

庄子在《秋水》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的角度来看,世间万物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是蝼蚁还是人类,不论是稊稗还是稻谷,不论是瓦甓还是玉石,也不论屎溺还是琼浆,站在道的角度来看都是自然存在的一样事物,无所谓贵与贱、尊与卑、美与丑、脏与净。可是以我们世俗的观点来看,我们往往会以为道是高高在上的,也往往把悟道的人都称作圣贤,如儒家的孔子孔圣人、道家的老子太上老君、佛家的释迦牟尼佛等,都被世人尊崇在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还有那些我们对修道悟道之人的称谓,如“仙风道骨、得道高僧、世外高人”等,都会给人一种“道高高在上”的感觉。庄子反其道而行之,特以众人皆厌弃的卑微污浊的地方为道之所在,其目的正是为了打破人们心中对道的偏见,切中时弊,而并不是说道只存在于卑微污浊的地方。因此庄子说完道在屎溺中以后也对东郭子做了解释,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庄子说,你所问的问题根本就没有触及道的本质。“道”无形无相,须用心体悟,非肉眼所能见,它不是存在于某个具体的地方等着我们去看去学。东郭子问“道在哪里”就是把道当成了某个具体实有的东西,显然没有触及道的本质,所以庄子的回答自然也并非道的本质。因此尽管庄子的回答都是以卑下污秽的地方指明道的所在,但并不是说只有这些地方才有道,而且一开始庄子就说了道是无所不在的。

不过有一点我们也要明白,道尽管“无所不在”,但并非“无所不是”。也就是说世间万事万物皆可显现出道的存在,但是世间万事万物没有哪一个是真正的道。打个比方,就好像“风”一样,风无形无相无孔不入,尽管我们看不到风本身的样子,却能通过万物被风吹动的状态而确知风的存在,但是风所经过的任何所在、所吹动的任何一物都不是风。道就是这样,道本身无形无相无所不在,但并非无所不是,世间万物都是道的显化,但世间万物都不是道。所以老子尽管多处以水喻道,但也从来没有说水就是道,而只是“几于道”。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看老子这句话: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现在我们就很容易明白,老子的本意并不是说只有处在众人都厌弃的地方才接近道,道当然是无所不在的,但是因为众人都误以为道是高高在上的,在众人触不可及的地方,所以老子才特意指出道就在最平常的所在,所谓道在平常日用中,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地方,就在我们认为最不可能存在的地方。这就好像水一样,比如天上下雨,雨水并不是只落在阴暗污秽的地方,而是“雨露均撒,泽被苍生”,好地方也下坏地方也下,高处也下低处也下,洁净的地方也下污秽的地方也下,因为“以水观之,物无贵贱”,所以水既处众人之所恶,也处众人之所好,并没有善恶美丑之分,只有这样才能“几于道”。所以我们看老子的话一定不要执著于文字本身,而要看到文字背后的真义。老子在书中也多次强调,我们在看事物时一定不要只看一面,而要同时看到事物的两面,这样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也就是事物的真相,否则我们就很容易受困于单一片面的假象。

比如老子第十八章所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当一个社会开始标榜仁义的时候,说明真正的仁义已经丧失了;当人们开始推行孝道的时候,说明真正的孝道也已经败坏了。所以老子教我们要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要通过事物的一面而看到另外一面,这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或者说是一体两面,同一个整体的两个不同面向。老子在第二章就专门强调了这一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有前就有后,有高就有低,有长就有短,有善就有恶,有是就有非,有好就有坏。任何事物都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完全不同的对立面,否则如果一个面不存在,那么另一个面也不存在。但是往往大众都容易偏执于事物的一个面,所以当大家都以为道在高处的时候,老子就指出道也在低处;当大家都以为道很崇高的时候,老子就指出道也很卑微;当大家都以为道需要努力追求的时候,老子就指出道是自然无为的。因此,“处众人之所恶”这一句就是相对而言的,水当然不只是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比如青山环绕的山野村庄,就处处可见水的踪迹,或溪流,或清泉,或瀑布,或深潭,如此钟灵毓秀的所在有哪个不喜欢呢?这不正是众人之所好的地方吗?而山泉溪水就在其中啊。再比如著名的长白山天池,堪称天下一大奇观,有谁人不喜欢呢?这可是世间最诱人的美景之一啊。可是这里为什么美呢?因为有水啊。所以水之所在本身并没有好恶美丑之分,只因世人皆把道推得高高在上,故此老子才指出道乃是低低在下的,因此说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尽管文字上说的只是“恶”的一面,但文字背后也同时蕴含了“好”的一面,只有同时洞悉事物的两面且不执著于任何一面,这样才是真正的“几于道”。

那么除此之外,“处众人之所恶”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老子在六十六章所说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里强调了水的一个基本特性:善下。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低处就是大家都不愿去的地方,而水独往低处流,就是“处众人之所恶”,这是这句话的另外一层含义,指出水“善下”的特性,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讲。不过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水善下的特性并不是水有意为之,而是水自然的属性,如果我们为了学习水的特性而故作姿态刻意的往低处去,那就已经违背老子所讲“道法自然”的宗旨了,到那时正是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道了。(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4月份第一期身心自然疗法培训班现已开始报名(具体日期为48—14日)。每期培训班仅招收6名学员。名额有限,欲报从速,额满为止。详情请参看博文【身心自然疗法公告】4月份第一期培训现已开始报名。如果暂时没时间前来参加面授培训学习,也可以先参加远程教学,详情请参看博文“ 远程教学和面授培训学习内容完全相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