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云空间(蛋黄派操盘手 第17期学员)
-----------------------------
作者是中国较早的一批股民,95年就入市,作者用了半年的时间,写下这篇回忆录,回顾了自己投资A股25年的春夏秋冬,记录了A股的走势路径、个股操作和趣事意闻,所以作者自己的投资故事,也是三十年A股的走势历史和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复盘过去三十年A股的走势和个股特点。本部将分成十个系列左右。
----------------------------
接前两篇:
《回顾我A股投资的25年(一)》
《回顾我A股投资的25年(二)》
回顾我A股投资的25年(三)
对那些一涨7、8倍,一涨7、8年的股票,我为什么不追?上升趋势嘛,大不了止损出来,再涨再进,一直跟下去,能吃到肉,主要是看不懂,不知道逻辑,看不到它的前景,比如欧菲光,2012年上市后查了它的主业、业绩、排名,虽说是细分龙头,产品却不咋滴,业绩那个烂,公司内部论坛一片骂声,员工对自己公司的产品评价也不高,就是个仿,订単也不多,收入更少,有大学生问就业,老员工回答说能不来就别来,就差欠民工工资了。海康威视业绩好些,但也没到亮眼的地步,产品竞争者也不少,科技含量好象也不高,而且盘子太大了,当时流通市值好象200个亿吧?太肥腻,这些股票往往看不出建仓痕迹,开始里面就一堆基金,先横你一两年,然后直接拉抬,暴涨一段,歇一歇再拉,然后一直就涨到天上去了,就是回调,也在半空中打雷。
图:2012年-2019年,欧菲光的走势
图:2012年-2021年,海康威视的走势
我巨亏期买过好几次暴涨后的股,吃够了苦头,所以后来顺势跟庄都是在底部突破时跟进,碰到暴涨就回避,哪怕它涨到天上去,也引诱不了我,而且一般庄股涨一两倍也就到头了,三倍的很少,哪象这样一倍起步,两倍热身,三四倍才刚开始的整,而且一整78年,体力也太好了,以前科技股也没这么整过。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我的认知开始老化了,以前看科技股时还能隐隐约约看到未来,怎么现在看这些所谓的行业细分龙头,没看到什么未来,看到的全是骗子,感觉这种股暴涨起来没根,不敢追。自己在业绩、行业未来、市场节奏里迷失了,主要是不知道什么是市场主流。
第八阶段:谈一下我的炒房经历,总结股票投资的方法
前面说到我2009年9月买房,把资金都取出来了,只留下零头在股市,那时4万亿喧嚣尘哗,看着货币全球大放水,判断物价房价大概率要涨,刚好孩子上学要换房,就买了一套,后来觉得房价在当时应该是还有十年的涨幅,还能加杠杆,国家还护航,就又买了一套,把钱用干净了,觉得做到自己的极致,也就消停了一阵。
这里聊聊房子吧,我接触房产投资在2005年,再延深些,在2000年的时候,我想通一件事,纸币在长远看是必然贬值的,各国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怎么样保值?买优质的资产,长效的资产,什么是优质资产?当时买了一堆挻贵的衣服鞋子包包,有双鞋子我穿了十年,有件衣服现在还在穿,包包老婆全扔了,挺好笑吧,还买过保险,没想过房子,主要是买不起,2003年我有10W+,当时我们那房价800-1000左右,勉强够,听说还可以贷款80%,只要你愿意,谁敢啊?买房的念头闪过,优质资产嘛,贷款的念头一点没有,但一想到买房要用全部积蓄,时间也不知道要多久,于是打消了念头,10w全投股市挣快钱来了,看来执行力不行啊。
到2004年亏的只剩三万时,什么念头都没有了,这时身也有人开始动买房的脑子了,2005年初是我最穷的时候,我姐打电话催我买房,我有苦难言,支吾推脱了,我姐又打电话逼我妈催我,注意,这里是'逼‘,当时我有套单位分的小房,拣人家挑剩的勉强住,因为从小家里房子相对宽裕,姐姐又不在身边,我一直一个人一个房间,父母后来又分到大三室,我结婚有了孩子后单住,小套就小套,对房子没概念。我姐从小在老家,人多事杂切肤之痛,97年一有机会就买了第一套,从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到2020年一路走来,除了没有用杠杆,全是买买买,房子已经是她的信仰了。
2005年前后有阵小小的买房风,吸醒一部分人,但吹不醒装睡的人,我父母就是这样的,他们潜意识里:房子早晚要传给你的,现在小点就小点,我们那时还没有或更小呢,况且买房要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舍不舍得。所以有时真不能怪他们,经历使之然。不过当时我是真觉得我妈故意不提房子的事,我如果手里有个10w,可能会考虑一下,不行借一下,但手头那点钱,一提相当于让老娘买房,怎么好意思?所以我也不提,但我姐一个电话捅破了这层纸,然后她又提出来给我支援5万,这把我妈给将住了,最后她硬着头皮拿了二十万给我,加上我姐的五万,2005年初全款买了第一套房。说实话,拿我老娘的二十万,没有心里负担,后来我买房,还问她借过几回(所谓借就是给),她是越借越爽快,倒是我姐这五万压了我好几年,虽说她讲的是给,但拿得不舒服啊,后来以另一种方式还掉了。
第一套房买的不好,闹市区大杂居,没学位指标,没小区,没车位,小户型,还是全款,不适合居住,一直出租,升值也不行,如果当时用点心,在潜力地段贷款,应该买个好的多的三室,当时房价2800左右,之所以买这套是因为老婆选的,离娘家近,是不是有点买第一只股票的味道?
2005年10月左右去了北京,秋高气爽非常喜欢,住在动物园附近,绿坪上两排金黄的杨树叶子在微风拂动下抖着金光,天湛蓝湛蓝的印象太好了,和一个协作单位的朋友聊,他刚从深圳回来,说房价还会继续涨,第一,是30多年没发展住建,几代人住一屋,要还债,第二是人口红利,婴儿潮,是新需求,第三个我们同事补了一条,经济的高速发展。有需求,又有实现的实力,所以有得涨,这才刚开始,当时已涨了一波,我对他的分析觉得不错,可并不激动,没有觉得这是个致富、暴富的途径,虽然买了房,但更象个旁现者,那时有个普遍的观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房价没问题,奥运后难说。
2005年时在北京待了半年,那时房价就是聊天的主题,后来频率越来越高,但在我们这2009年开始当大众话题,2017年后健身房小哥都开始聊了,那时如果北京买房,除了钱没有任何障碍,四合院破的250万,好的500万,想过在北京买没有?想过,还装模作样的考查过,但我看周围没有一个人肯真下本钱的,现在反思起来可能是有个关键的问题没想通,就是十字路口,十字路口是最繁华的,而中国的十字路口就是北上广深,尤其是北京,当时觉得即然房价都要涨,干嘛非来北京,老家的也涨啊,何况北京已经暴涨一波了,谁想到一直涨呢?而且一涨二十年。
换句话说,十字路口的房子和偏僻马路房子的市场不是一个级别,需求和潜力相差甚巨,起点相差不多,终点天壤之别,底层的逻辑不一样,最后是终点朋友成为路人。但当时诱惑太多了,即不愿花点心思在这里,更不愿下本钱投入,2007年时我们的项目部在北京要雇两套房,一个河北小中介接待的我们,找房过程中碰到气象局家属院的两套,一大一小正合适,一个退休局长的,小中介当机立断买下了小套转雇给我们,当时应该是40平米40万拿下的,三环内,这番操作当时我们就传为佳话,可也只是说说而已。2007年未,我和一个体制内干部聊天,他说单位刚分了两套,不知是留是卖,2008奥运后不知啥事况,愁啊。
现在看来多么可笑,可这是实实在在的经历,认识不到位,永远会被短期的挫折连累,到了2009年4万亿大放水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过来了,也多亏股票炒的不好,资金全部投入房子,买买买,身边的人也是买买买,不说话,但一提就是某人7套,某人3套,买的越多越受尊重,2009年我在房市上把钱用的干干净净,而且满怀信心,十年,至少十年没有问题。钱用干净后,也就随波逐流了,房市、股市都不再上心,等着呗,等着杠杆加翻倍,这里插一句,那个什么岛主,虽然我很不屑,但有句话觉得很精噼,她说没有什么投资比得上当时的房产,即能用,还能增值,想想就是,唯一能僻美的就是找个能挣大钱的好老婆,能用还能带来现金流,但可遇不可求啊,房产就不一样了,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从2009到2011年基本上停滞了,到2012年开始在房产上又动心思了,主要是当时没钱,买的都是老破小,想换了,但换要卖两换一,或卖一加贷款,这时的识天花板又出现了,卖房很费劲的,找老婆、找老妈商量没一个搭理我,主要是自己犹凝不定,不想费力,最后2012、13年两年无所做为。2015股市好了又去炒股,到了2016年身边的朋友开始大批换房,又心动了,但这种大资产一旦错过机会,就费劲了,越到后面越费劲,到最后就换不动了。不想了,老婆也说,她们同学都说,有个地方往就行了,一家人平平安安比什么都强,一把年纪了还折腾什么?当时觉得也不无道理,现在你问我后悔吗?后悔死了,所以奉劝年青的朋友一句,干坏事,什么时候都不晚,关键是干,别等到临终那天还掂记着那只小手没拉,当正人君子干不成事。
就这样一直托到2019年,突然发现自己手里一把老破小,别人的房十年三五倍,我的十年一倍半,还亏我还算是先知先觉那一波人呢。学习是无止境的,于是果断卖掉手里的老破小去置换改善,2019年房真心不好卖,挂了半年才成交,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不再看好房地产的未来,第一:是饱和度,以前是人均5平,现在是人均39平,国际均值是人均30平,我周围家庭多则6套,少则3套;第二,是人口红利没有了;第三,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真实购买力是越来越好吗?自己感觉吧,这些都是房地产的支柱,支柱没有了能好到哪去,再加上流动性,当然如果滥发货币那另说,但那也是有个黄金美元顶的,所以我不认为房产是未来了,可能为了稳定会维持,很长时间的维持,但照目前的这种经济趋势,成本会越来越高,终有一天会付不起的,五年?十年?不知道,高智商人玩的游戏了。
但我这只是一家之言,我同边的人现在还在买,至少买买停停,停停买买,我的同事,我的朋友聊天的高端话题依然是:房子!房子!房子。房子代表财富,代表着身价,代表着保障,我房子不多,是不是心态发酸呢?不知道,和我姐姐聊起房子,旁敲侧击地提示她风险,她反问我,你知道南京有多少大学吗?一年多少毕业生想留在南京吗?安徽、江北有多少人想进南京吗?人口红利有没有,我不知道,但南京持续地把周边的人口在吸干,你知道吗?美国英国成熟不成熟?纽约伦敦一直在吸引人口,你知道吗?
总之一句话,房子的未来我看不见,但信仰是强大的,有这种信仰的人是众多的,在中国人的心底,房子依然是高高在上的高端资产,竭尽所能,人人想获取的东西,己达成了高度共识,并且经过20年的努力,大家都多少获得这种资产,谁也不想让他跌,我也不想,我也有,但是一个基本上人人都有的资产,能是高端资产吗?能是稀缺资产吗?这不符合逻辑,尤其是底层逻辑,一个不符合逻辑的东西也可能走的很远,但我信仰不起来,一个长期看不可信的东西,以我的智商还是不碰为好,房产的思考就告一段落吧。
续我买房之后,也就再没钱上股了,但还一直心心念念,想有所突破,但在2009年10月后基本上只看不做,一直到2012年中期,房市中也没有再投精力更上层楼,而是躺着睡大觉,后来想想真不应该,该趁着那十年的安全期买买买,换换换,我周围很有几个人是这样做的,而且他们也不聊股市了,毕竟房市的机会更大,更明显,还有大杠杆,国家还保驾护航。到了2017房市大涨后,又一波人杀进去,一起玩的身价立马不一样了,我2015年股市挣了80万,算是极限,人家房子一个跟头就是2、3百万,下手二三套就是7、8百万,住的还特高档,差距一下就上来了。到2019年买房的哥们都己资产千万级,可这时我已下不去狠手了,抱着一堆老破小馋的流口水,十年前心思白费了。
反思一下,学无止境,不能固步自封,看好一样东西还远不够,还要做好,还要跟进,投资是幸苦的,挣的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督促的钱,要下功夫费心思才能真正成功。
炒房和炒股的共同失败教训
结合股票的投资,我们是不是经常不敢买那种上涨了一段的牛股,而选择迟迟不上涨、萎靡不振的股票?我们是不是认为,上涨的牛股,空间不大或者不敢买,而认为 没有上涨的股票,将来会补涨?或者判断未来是牛市,不去选择上涨的股票,找一个底部的股票,买入。
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和买房一样,看似涨势凶猛的股票,后面的空间还很大,而萎靡不振的股票,虽然后面也可能上涨了,但涨幅很小,甚至更多是割肉离场,我们都是扼腕叹息。
未完待续,请看下一篇 :回顾我A股投资的25年(五)
----------------------
相关的参考文章:
“轻大盘,重个股”,还是“轻个股,重大盘”?
为什么很少人会选择价值投资?
现金、债券、黄金、股票,长期配置哪个?
为什么你不能学巴菲特做价值投资?(一)
为什么你不能学巴菲特做价值投资?(二)
EFT基金专题
对巴菲特所持50只股票的研究
徐翔投资成功的八点
[转载]回顾我A股投资的25年(四):炒房经历
作者:行云空间(蛋黄派操盘手 第17期学员)
-----------------------------
作者是中国较早的一批股民,95年就入市,作者用了半年的时间,写下这篇回忆录,回顾了自己投资A股25年的春夏秋冬,记录了A股的走势路径、个股操作和趣事意闻,所以作者自己的投资故事,也是三十年A股的走势历史和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复盘过去三十年A股的走势和个股特点。本部将分成十个系列左右。
----------------------------
接前两篇:
《回顾我A股投资的25年(一)》
《回顾我A股投资的25年(二)》
回顾我A股投资的25年(三)
对那些一涨7、8倍,一涨7、8年的股票,我为什么不追?上升趋势嘛,大不了止损出来,再涨再进,一直跟下去,能吃到肉,主要是看不懂,不知道逻辑,看不到它的前景,比如欧菲光,2012年上市后查了它的主业、业绩、排名,虽说是细分龙头,产品却不咋滴,业绩那个烂,公司内部论坛一片骂声,员工对自己公司的产品评价也不高,就是个仿,订単也不多,收入更少,有大学生问就业,老员工回答说能不来就别来,就差欠民工工资了。海康威视业绩好些,但也没到亮眼的地步,产品竞争者也不少,科技含量好象也不高,而且盘子太大了,当时流通市值好象200个亿吧?太肥腻,这些股票往往看不出建仓痕迹,开始里面就一堆基金,先横你一两年,然后直接拉抬,暴涨一段,歇一歇再拉,然后一直就涨到天上去了,就是回调,也在半空中打雷。
图:2012年-2019年,欧菲光的走势
图:2012年-2021年,海康威视的走势
我巨亏期买过好几次暴涨后的股,吃够了苦头,所以后来顺势跟庄都是在底部突破时跟进,碰到暴涨就回避,哪怕它涨到天上去,也引诱不了我,而且一般庄股涨一两倍也就到头了,三倍的很少,哪象这样一倍起步,两倍热身,三四倍才刚开始的整,而且一整78年,体力也太好了,以前科技股也没这么整过。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我的认知开始老化了,以前看科技股时还能隐隐约约看到未来,怎么现在看这些所谓的行业细分龙头,没看到什么未来,看到的全是骗子,感觉这种股暴涨起来没根,不敢追。自己在业绩、行业未来、市场节奏里迷失了,主要是不知道什么是市场主流。
第八阶段:谈一下我的炒房经历,总结股票投资的方法
前面说到我2009年9月买房,把资金都取出来了,只留下零头在股市,那时4万亿喧嚣尘哗,看着货币全球大放水,判断物价房价大概率要涨,刚好孩子上学要换房,就买了一套,后来觉得房价在当时应该是还有十年的涨幅,还能加杠杆,国家还护航,就又买了一套,把钱用干净了,觉得做到自己的极致,也就消停了一阵。
这里聊聊房子吧,我接触房产投资在2005年,再延深些,在2000年的时候,我想通一件事,纸币在长远看是必然贬值的,各国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怎么样保值?买优质的资产,长效的资产,什么是优质资产?当时买了一堆挻贵的衣服鞋子包包,有双鞋子我穿了十年,有件衣服现在还在穿,包包老婆全扔了,挺好笑吧,还买过保险,没想过房子,主要是买不起,2003年我有10W+,当时我们那房价800-1000左右,勉强够,听说还可以贷款80%,只要你愿意,谁敢啊?买房的念头闪过,优质资产嘛,贷款的念头一点没有,但一想到买房要用全部积蓄,时间也不知道要多久,于是打消了念头,10w全投股市挣快钱来了,看来执行力不行啊。
到2004年亏的只剩三万时,什么念头都没有了,这时身也有人开始动买房的脑子了,2005年初是我最穷的时候,我姐打电话催我买房,我有苦难言,支吾推脱了,我姐又打电话逼我妈催我,注意,这里是'逼‘,当时我有套单位分的小房,拣人家挑剩的勉强住,因为从小家里房子相对宽裕,姐姐又不在身边,我一直一个人一个房间,父母后来又分到大三室,我结婚有了孩子后单住,小套就小套,对房子没概念。我姐从小在老家,人多事杂切肤之痛,97年一有机会就买了第一套,从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到2020年一路走来,除了没有用杠杆,全是买买买,房子已经是她的信仰了。
2005年前后有阵小小的买房风,吸醒一部分人,但吹不醒装睡的人,我父母就是这样的,他们潜意识里:房子早晚要传给你的,现在小点就小点,我们那时还没有或更小呢,况且买房要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舍不舍得。所以有时真不能怪他们,经历使之然。不过当时我是真觉得我妈故意不提房子的事,我如果手里有个10w,可能会考虑一下,不行借一下,但手头那点钱,一提相当于让老娘买房,怎么好意思?所以我也不提,但我姐一个电话捅破了这层纸,然后她又提出来给我支援5万,这把我妈给将住了,最后她硬着头皮拿了二十万给我,加上我姐的五万,2005年初全款买了第一套房。说实话,拿我老娘的二十万,没有心里负担,后来我买房,还问她借过几回(所谓借就是给),她是越借越爽快,倒是我姐这五万压了我好几年,虽说她讲的是给,但拿得不舒服啊,后来以另一种方式还掉了。
第一套房买的不好,闹市区大杂居,没学位指标,没小区,没车位,小户型,还是全款,不适合居住,一直出租,升值也不行,如果当时用点心,在潜力地段贷款,应该买个好的多的三室,当时房价2800左右,之所以买这套是因为老婆选的,离娘家近,是不是有点买第一只股票的味道?
2005年10月左右去了北京,秋高气爽非常喜欢,住在动物园附近,绿坪上两排金黄的杨树叶子在微风拂动下抖着金光,天湛蓝湛蓝的印象太好了,和一个协作单位的朋友聊,他刚从深圳回来,说房价还会继续涨,第一,是30多年没发展住建,几代人住一屋,要还债,第二是人口红利,婴儿潮,是新需求,第三个我们同事补了一条,经济的高速发展。有需求,又有实现的实力,所以有得涨,这才刚开始,当时已涨了一波,我对他的分析觉得不错,可并不激动,没有觉得这是个致富、暴富的途径,虽然买了房,但更象个旁现者,那时有个普遍的观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房价没问题,奥运后难说。
2005年时在北京待了半年,那时房价就是聊天的主题,后来频率越来越高,但在我们这2009年开始当大众话题,2017年后健身房小哥都开始聊了,那时如果北京买房,除了钱没有任何障碍,四合院破的250万,好的500万,想过在北京买没有?想过,还装模作样的考查过,但我看周围没有一个人肯真下本钱的,现在反思起来可能是有个关键的问题没想通,就是十字路口,十字路口是最繁华的,而中国的十字路口就是北上广深,尤其是北京,当时觉得即然房价都要涨,干嘛非来北京,老家的也涨啊,何况北京已经暴涨一波了,谁想到一直涨呢?而且一涨二十年。
换句话说,十字路口的房子和偏僻马路房子的市场不是一个级别,需求和潜力相差甚巨,起点相差不多,终点天壤之别,底层的逻辑不一样,最后是终点朋友成为路人。但当时诱惑太多了,即不愿花点心思在这里,更不愿下本钱投入,2007年时我们的项目部在北京要雇两套房,一个河北小中介接待的我们,找房过程中碰到气象局家属院的两套,一大一小正合适,一个退休局长的,小中介当机立断买下了小套转雇给我们,当时应该是40平米40万拿下的,三环内,这番操作当时我们就传为佳话,可也只是说说而已。2007年未,我和一个体制内干部聊天,他说单位刚分了两套,不知是留是卖,2008奥运后不知啥事况,愁啊。
现在看来多么可笑,可这是实实在在的经历,认识不到位,永远会被短期的挫折连累,到了2009年4万亿大放水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过来了,也多亏股票炒的不好,资金全部投入房子,买买买,身边的人也是买买买,不说话,但一提就是某人7套,某人3套,买的越多越受尊重,2009年我在房市上把钱用的干干净净,而且满怀信心,十年,至少十年没有问题。钱用干净后,也就随波逐流了,房市、股市都不再上心,等着呗,等着杠杆加翻倍,这里插一句,那个什么岛主,虽然我很不屑,但有句话觉得很精噼,她说没有什么投资比得上当时的房产,即能用,还能增值,想想就是,唯一能僻美的就是找个能挣大钱的好老婆,能用还能带来现金流,但可遇不可求啊,房产就不一样了,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从2009到2011年基本上停滞了,到2012年开始在房产上又动心思了,主要是当时没钱,买的都是老破小,想换了,但换要卖两换一,或卖一加贷款,这时的识天花板又出现了,卖房很费劲的,找老婆、找老妈商量没一个搭理我,主要是自己犹凝不定,不想费力,最后2012、13年两年无所做为。2015股市好了又去炒股,到了2016年身边的朋友开始大批换房,又心动了,但这种大资产一旦错过机会,就费劲了,越到后面越费劲,到最后就换不动了。不想了,老婆也说,她们同学都说,有个地方往就行了,一家人平平安安比什么都强,一把年纪了还折腾什么?当时觉得也不无道理,现在你问我后悔吗?后悔死了,所以奉劝年青的朋友一句,干坏事,什么时候都不晚,关键是干,别等到临终那天还掂记着那只小手没拉,当正人君子干不成事。
就这样一直托到2019年,突然发现自己手里一把老破小,别人的房十年三五倍,我的十年一倍半,还亏我还算是先知先觉那一波人呢。学习是无止境的,于是果断卖掉手里的老破小去置换改善,2019年房真心不好卖,挂了半年才成交,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不再看好房地产的未来,第一:是饱和度,以前是人均5平,现在是人均39平,国际均值是人均30平,我周围家庭多则6套,少则3套;第二,是人口红利没有了;第三,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真实购买力是越来越好吗?自己感觉吧,这些都是房地产的支柱,支柱没有了能好到哪去,再加上流动性,当然如果滥发货币那另说,但那也是有个黄金美元顶的,所以我不认为房产是未来了,可能为了稳定会维持,很长时间的维持,但照目前的这种经济趋势,成本会越来越高,终有一天会付不起的,五年?十年?不知道,高智商人玩的游戏了。
但我这只是一家之言,我同边的人现在还在买,至少买买停停,停停买买,我的同事,我的朋友聊天的高端话题依然是:房子!房子!房子。房子代表财富,代表着身价,代表着保障,我房子不多,是不是心态发酸呢?不知道,和我姐姐聊起房子,旁敲侧击地提示她风险,她反问我,你知道南京有多少大学吗?一年多少毕业生想留在南京吗?安徽、江北有多少人想进南京吗?人口红利有没有,我不知道,但南京持续地把周边的人口在吸干,你知道吗?美国英国成熟不成熟?纽约伦敦一直在吸引人口,你知道吗?
总之一句话,房子的未来我看不见,但信仰是强大的,有这种信仰的人是众多的,在中国人的心底,房子依然是高高在上的高端资产,竭尽所能,人人想获取的东西,己达成了高度共识,并且经过20年的努力,大家都多少获得这种资产,谁也不想让他跌,我也不想,我也有,但是一个基本上人人都有的资产,能是高端资产吗?能是稀缺资产吗?这不符合逻辑,尤其是底层逻辑,一个不符合逻辑的东西也可能走的很远,但我信仰不起来,一个长期看不可信的东西,以我的智商还是不碰为好,房产的思考就告一段落吧。
续我买房之后,也就再没钱上股了,但还一直心心念念,想有所突破,但在2009年10月后基本上只看不做,一直到2012年中期,房市中也没有再投精力更上层楼,而是躺着睡大觉,后来想想真不应该,该趁着那十年的安全期买买买,换换换,我周围很有几个人是这样做的,而且他们也不聊股市了,毕竟房市的机会更大,更明显,还有大杠杆,国家还保驾护航。到了2017房市大涨后,又一波人杀进去,一起玩的身价立马不一样了,我2015年股市挣了80万,算是极限,人家房子一个跟头就是2、3百万,下手二三套就是7、8百万,住的还特高档,差距一下就上来了。到2019年买房的哥们都己资产千万级,可这时我已下不去狠手了,抱着一堆老破小馋的流口水,十年前心思白费了。
反思一下,学无止境,不能固步自封,看好一样东西还远不够,还要做好,还要跟进,投资是幸苦的,挣的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督促的钱,要下功夫费心思才能真正成功。
炒房和炒股的共同失败教训
结合股票的投资,我们是不是经常不敢买那种上涨了一段的牛股,而选择迟迟不上涨、萎靡不振的股票?我们是不是认为,上涨的牛股,空间不大或者不敢买,而认为 没有上涨的股票,将来会补涨?或者判断未来是牛市,不去选择上涨的股票,找一个底部的股票,买入。
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和买房一样,看似涨势凶猛的股票,后面的空间还很大,而萎靡不振的股票,虽然后面也可能上涨了,但涨幅很小,甚至更多是割肉离场,我们都是扼腕叹息。
未完待续,请看下一篇 :回顾我A股投资的25年(五)
----------------------
相关的参考文章:
“轻大盘,重个股”,还是“轻个股,重大盘”?
为什么很少人会选择价值投资?
现金、债券、黄金、股票,长期配置哪个?
为什么你不能学巴菲特做价值投资?(一)
为什么你不能学巴菲特做价值投资?(二)
EFT基金专题
对巴菲特所持50只股票的研究
徐翔投资成功的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