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推动法治,关注影响中国。
案件,是法学研究的重要素材,也是关注社会的最佳切入点。当下中国,纠纷多发,诉讼激增,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大案要案,更兼微博时代,信息爆炸,传播迅速,各类大案及其处理过程得以全景展现和讨论。法治建设,渐进前行,通过个案实现正义,并藉此改进制度,成为当下中国推动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杠杆。
微博时代,频繁发生的案件和事件引发一波波“网络舆情”,呼唤着更多的人从事案例研究。我曾试图顺应时代要求,创办《大案》(CASES)杂志,关注重大案件,汇编案卷资料,推动案例研究。按照设计,通过微博,每天收集和点评各类大案;每月制作一期电子刊物,设深度调查、案件跟踪、拍案说法、案卷档案等栏目;年终出版《大案》年刊。进而,《大案》杂志可组织案件研讨;建立法律顾问团,为特殊案件提供支持;发起大案的学术研究;开展“大案”年度评选;发布《中国大案年度报告》等。由于精力不济,投入不足,《大案》杂志远未实现预期目标。尽管如此,我深信,案例研究以及这一策划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中国法制出版社邱小芳女士慧眼独到,曾就案例研究向我约稿。我虽有相关写作计划,但因事务太多,近几年无法动笔,故推荐蔡斐承担。蔡斐是我在西南政法大学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此前本科和硕士阶段一直就读于新闻学专业。他很早就参与CJS(西南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学术沙龙,并时常一起登歌乐山。蔡斐报考博士时,多数教授排斥非法学专业。但我一向偏好于跨学科研究,并认为非法学专业若能与法学有效嫁接,将显示更大的优势。学新闻的学生擅长于叙事,适合进行案例研究,加上蔡斐长久以来关注历史,我便鼓励他对“1903年上海苏报案”这一横跨新闻传播史和司法制度史的个案进行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博士论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如今,从当年的“西政才子”蔡斐成长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他的学术才华已初露锋芒,沿着案例研究的道路,他一路前行,从苏报案到20世纪的20大案,到下一步的案例研究规划。他精力充沛,勤奋多产,和我早期有类似之处。看到他不断发表新成果,作为导师,我非常高兴。希望他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蔡斐完成的这部《20世纪影响中国司法的20大案》,我其实并非特别满意。主要原因在于某些案例的选择存有争议,尤其是建国后的案例,代表性不足。在我看来,盐城市检察院抗诉案等,没有收录之必要;綦江虹桥案等,影响性亦不足;而佘祥林案、杜培武案等许多重大的影响性案件,却未收录。此类书籍向来以案件的影响为主要选择标准,本书以影响司法为案例选择的标准,亦可商榷。当然,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作者也有不同的案例选择标准。
不过,作为一本案例读物,该书可圈可点。最有价值的是,兼具可读性与学理性。20世纪的中国,时代变迁,风云激荡。这不可避免体现于“大案”之中。本书选取的20起重大的影响性案件,时间跨度从晚清到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起案件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牵涉到司法独立、司法公开、司法与政治、司法与传媒等影响司法制度变迁的大问题。这些案件,犹如一部部真实的纪录片,既真切地记录了社会变迁的恢宏画卷,也呈现出20世纪中国司法及法治发展的关键节点。
纠纷起因,诉讼过程,法庭激辩,庭外角逐,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生五味,故事曲折,作者娓娓道来,读者不忍释卷。而作者并未停留于故事本身,依托个案,进行严肃和深入的思考。立足案例,超越个案,探究法理,思索社会,全书因而体现了学理的深入和历史的张力。
20世纪虽然过去,但并不遥远。20世纪的20大案,就如同不久前发生,映射着当下的中国。这些案例,对于法官,是一种警醒,因为所有的案件都被记录在案,以案卷形成凝固的“历史”,并可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为案例研究的书刊所收录和评点。故而,每一位法官,办好每一起案件,既是司法正义的要求,亦是历史的呼唤。或许,若干年后《21世纪影响中国司法的21大案》出版时,会记录他们的历史印记。
本文系《20世纪影响中国司法的20大案》(蔡斐著,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序言
http://newspaper.jcrb.com/html/2013-02/22/content_120348.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