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配画 菊花8

标签:
白居易天津菊花菊展九日齐山登高摄影古诗配画休闲原创杂谈 |
分类: 古诗配画 |
天津大众赏菊也是历史悠久。最早的大众赏菊场所在清代康熙年间的宜亭。据《天津县志》记载,宜亭位于老城西门外、演武场右月坛,为康熙年间天津道朱士杰所建。那时,夏天人们在宜亭消暑纳凉,这块地遂被商贩们作为经商的好场所。秋季天气转凉后游人少了,商贩们便在宜亭布置菊花,既招揽人观菊,又兜售商品,颇受欢迎,渐渐成为每年一度的庙会。每到重阳时分,宜亭便成了人们赏菊的好去处。赏菊成了文人墨客们以菊会友的最佳方式。民国的时候没有官办的菊展,所有菊展都是私人行为。那时的《北洋画报》、《大公报》和《益世报》等都有很多关于举办菊展的文字和图片报道。
http://s1/middle/6560566ah944a4268bd60&690菊花8" TITLE="古诗配画
位于现红桥区内的永丰屯是一个很大的菊花集散地,每年秋季都会聚集很多花农在此售卖菊花。而当时的公园、学校、医院以及一些大厂商、社会名流也在公共场所或自家举办菊展,借此扩大联谊宣传。譬如寿丰面粉厂每年都在劝业场一带的中原公司举办菊展;民国时候天津有一家非常有名的菊圃“玉芳园”,每年也举办菊展;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南开中学,也曾是天津主要赏菊场所之一。1930年11月15日的《益世报》发表“南开菊展洋洋大观”一文称:本市南开中学之菊花展览会,自开幕以来,每日门前车水马龙,士女如云,络绎不绝。据该校统计,平均每日参观人数,确超千人以上,当此金风之际,有如此洋洋大观之菊展,点缀秋光,津门生色。
清初天津人种菊、赏菊已经开始在天津盛行,特别是自清康熙十六年(1677)长芦盐运使司衙门由沧州移至天津(在鼓楼东)后,天津成为长芦盐的主要集散地,致使盐商在天津的经济地位迅速崛起,不少盐商纷纷在天津大建庭园,植树栽菊,金秋菊放时,结集文人巨贾酌酒赏花,对菊吟咏。如较有名气的有张霖的“思源庄”(在锦衣卫桥北,即今中山公园附近)及查氏的“水西庄”等。
http://s6/middle/6560566ah937f669b3985&690菊花8" TITLE="古诗配画
图2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http://s16/middle/6560566ah937f678f729f&690菊花8" TITLE="古诗配画
图3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http://s3/middle/6560566ah937f67cc7fe2&690菊花8" TITLE="古诗配画
图4
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
居士荤腥今已断,仙郎杯杓为谁排?
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
http://s14/middle/6560566ah937f6818c39d&690菊花8" TITLE="古诗配画
图5
单幕疏帘贫寂寞,凉风冷露秋萧索。
光阴流转忽已晚,颜色凋残不如昨。
莱妻卧病月明时,不捣寒衣空捣药。
http://s15/middle/6560566ah937f68a226de&690菊花8" TITLE="古诗配画
图6
篱底菊花唯解笑,镜中头发不禁秋。
凉风又落宫南木,老雁孤鸣汉北州。
如许行年那可记,谩排诗句写新愁。
http://s14/middle/6560566ah937f68df2ccd&690菊花8" TITLE="古诗配画
图7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http://s3/middle/6560566ah937f691c2112&690菊花8" TITLE="古诗配画
图8
冥搜太苦神应乏,心在虚无更那边。
http://s2/middle/6560566ah937f69b4bbe1&690菊花8" TITLE="古诗配画
图9
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叶最知秋。
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穟犹思晴後收。
独立搔头人不解,南山用取一樽酬。
http://s14/middle/6560566ah937f6a0112ad&690菊花8" TITLE="古诗配画
图10
昆璞要疑方卓绝,大鹏须息始开张。
已归天上趋双阙,忽喜人间捧八行。
莫道秋霜不滋物,菊花还借后时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