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么看柴静的采访风格?

(2012-10-22 09:31:33)
标签:

杂谈

什么是新闻品质?现在流行说生活品质,那么,新闻有没有品质?是否需要品质?好多人喜欢柴静的报道,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与新闻品质有关。新闻生产不应该是流水线,也不应该只是关注技巧。新闻品质应该包括立场和态度,情感和客观,还有受众的考虑。只不过这些会通过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柴静可以是中国记者的一种情感标准吗?她的左边可以说是煽情,右边是过度的客观,我猜测这是很多人接受她的采访风格的原因之一。比较西方而言,中国没有客观的传统。我们更容易偏向煽情。这看上去正是柴静的可贵之处。虽然柴静也有质疑,虽然她是女性,但是,这些似乎并没有妨碍她成为一种温和的标准。

在中文里,现在纪录一词似乎已经被纪录片霸占了。有学生研究柴静的采访风格,就发现她的第一阶段采访风格可以称之为质疑,但是,第二阶段呢?找不到合适的概念。也许纪录可以用在这里。纪录当然意味着真实,同时,也有旁观色彩,不过还没有冷酷到纯粹的客观。纪录好像也是消灭自己的主观性的过程。

比较柴静和敬一丹,敬一丹找到适合自己的节目了吗?她到过很多节目,也有过以她名字命名的栏目,但是,感觉她还没有找到最合适她的节目。白岩松似乎是找到了。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需要找到。比较柴静,敬一丹像上一代主持人。她更偏向主持,而柴静则更偏记者。大部分主持人都是成熟后才找到合适的节目。

把柴静和王志做一个比较,他们都被认为是质疑的风格,只不过柴静的质疑似乎有更多女性的优势,在质疑的时候依然相信。而王志的质疑则显得力量更大一些,这好像是来自于对男性的要求,质疑一切,质疑在一定程度上等于相信。有学生说柴静的采访风格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从质疑走向平和。也许用纪录更准确。有一次偶然在央视新闻频道看到《面对面》节目,柴静采访张艺谋。有一个感觉,觉得柴静的这种采访好像不如王志。其实柴静的深度采访是不错的,细节做的也很好,特别是在调查性报道中。可是奇怪,在这种人物长篇对话中,柴静的力量似乎变得散碎,难以构成一种整体的力量。这和男女无关。

假如让柴静采访郭美美母女,结果会怎么样?她是典型的记者式采访。和郎咸平的名人式采访不同。前者注重真相,讲究冷静,力争澄清事实。而后者更爱轰动效应,更喜欢戏剧性,更像是互补的搭档。是我们的名记者品种太单一?不禁令人联想到张丹丹对凤姐的采访。是新闻采访变得越来越浮躁了吗?

观察中国现在有一点名气的记者,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些名记者没什么显赫的学历,不是名牌大学毕业,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们表现出浓厚的草根色彩。比如说柴静和孟非。这并不等于说好大学不出名记者。只是说名牌大学可能会给一些记者带来莫名的精英意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