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报告中“服务对象”与生活中服务对象的真实差距
王敏
(一)
让北京市民消费那些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品,北京市低层市民是消费不起的,现在面对1.6元的出租车,我的选择是把它当成救护车使,等哪天非得上医院看急诊才坐。
第一
第二
第三
我认为出租车的服务对象到底是谁?主体是谁?和提供什么样的车辆,和选择出租车的车型,选择宝马和选择夏利,服务对象一定不同。
再一个,制定出租车的价格也不一样,制定到2元以后,和以前1元的面的或者1元的夏利,肯定坐车的服务对象立刻就变了,不是一样的。报告中说坐车的75%以上的乘客都是月收入在4500元以上的,这就是现在通过十几年的整顿、治理、发展,把出租车已经变成了现在这个局面,就是按报告说,出租车已经不是公共交通的工具了,应该是中产阶级的代步工具。
如果想让公共大众来使用车辆,价格绝不应该定在1.6元、2元,尤其是不能把所有的价格全部统一成1.6元或者2元。因为北京市以前最早有面的的时候,那时候价格是非常合理的,1元的面的,1.2元的夏利,还有1.6元,2.0元的五个价格。那时候还是比较符合市场经济自然发展规律的,大家伙肯定选择1元的面的,那时候面的的主体服务对象绝对是老百姓,那时候面的也没有空驶的,不像现在空驶率居然高达43%。这就是我想说的,报告的理由是不成立的。
我认为,淘汰面的的时候就没有经过大众的讨论,也没有征求专门坐面的的乘客的意见,以难看、不安全等种种理由淘汰了,淘汰以后老百姓就不能坐了。我个人的经历是这样,有面的的时候,大概一个月坐一次,大概年坐12次,包括我的家庭,全家坐一个车,非常方便,这才是大众的公共交通的出租车。没有1块钱坐的时候,只剩夏利了,我们非常勉强,坐夏利的时候就要限制我自己的出行了,限制到什么程度呢?限制到我身体非常难受,非常需要坐的时候,大概一年坐三四次。现在没有1.2元的车了,我亲眼见到一对老夫妻站在路边等1.2元的车,他们问我怎么没有1.2元的车了?我说您不要等了,现在已经全部淘汰了。
(二)
让北京市民消费那些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品,北京市低层市民是消费不起的,现在面对1.6元的出租车,我的选择是把它当成救护车使,等哪天非得上医院看急诊才坐。
低收入的底层大众,尤其是老弱病残孕,具体说他们的生存质量是跟着出租车的价格不断往上升,他们的生存质量是迅速下降的。
变成1.6元的时候,北京市的收入状况低得非常可怜,换句话说让北京市民消费那些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品,北京市低层市民是消费不起的,现在面对1.6元的出租车,我的选择是把它当成救护车使,等哪天非得上医院看急诊才坐。
所以,报告中说的乘客分析,有的大表格,多少钱的一年坐几次。如果一半个出租车是1.2元的夏利,甚至1元的个体出租车,那么这张表完全不成立,我们可以出另外一张表,乘客月收入的状况和他乘车的次数,我还不是最穷的,不是吃低保的。
北京市居民里老年人每年迅速增长几十万,这些老年人都是从低工资的年代过来的,老了以后,自然有病,自然体力不支,我们不可以允许把供普通市民坐在椅子上出行的交通工具,把这些需要坐在椅子上出行的年老、体弱、有病、妇女、幼儿、孕妇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属于低收入人群,而把他们排斥在出租车之外,让他们只去坐公共汽车或者骑自行车,我觉得这是不人道的做法,这是使低收入的底层大众,尤其是老弱病残孕,具体说他们的生存质量是跟着出租车的价格不断往上升,他们的生存质量是迅速下降的,他们的痛苦也是下降的。
当我在公共汽车上,因为我身体也比较弱,我每次出行挤公共汽车要两个小时,一直站着,我随身都是要携带一张纸,就要寻找公共汽车上车轱辘上的平台,我体力不支的时候就坐那个平台。但是,公共汽车是很挤的,你不可能每次都有机会正好在车轱辘那个地方,也不可能让你坐下,所以非常狼狈。像我这样年龄的人都体力不支,挤不了公共车。而且我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以前公交车的售票员是给老年人叫座的,现在大多数的售票员不为老年人找座位。曾经有一次,售票员旁边的座位就是老弱病残孕专坐,结果售票员不为老年叫座,结果我把自己的座位让出来给老年人。
(三)
如果现在从1.2元一下子到1.6元,我就要多掏20元左右,再涨到2块,又多掏20块钱左右,根本不像报告所说,“涨价以后运行的公里大于15块钱的时候,乘客所掏的单次的价格只大于5元钱”,这纯粹是谎言。
我的意思是公交车现在的情况,根本不可能为了需要坐在椅子上出门的人及时提供座位,这样的话,就使得他们的生活十分痛苦,而且还要让他们多付钱,他们本来就穷,还要让他们在必须坐出租车的情况下多掏钱,这个钱掏到什么程度呢?坐面的出行一次15—20元,坐夏利出行一次是25—30元,你们算算,增加了10多元。我坐过1.6元的车,我掏的车钱是40元左右,每一次的涨价,只要涨2毛钱,我要掏的费用就增加10元左右。如果现在从1.2元一下子到1.6元,我就要多掏20元左右,再涨到2块,又多掏20块钱左右,根本不像报告所说,“涨价以后运行的公里大于15块钱的时候,乘客所掏的单次的价格只大于5元钱”,这纯粹是谎言。
所以,我在这里不光代表我,我代表我父母这辈需要坐出租车出行又嫌贵的,我父母也是专门在马路上等1.2元的出租车的人。
王克勤:
我觉得她的发言非常精彩,我个人认为王敏的想法代表了绝对多数在北京和在北京生活的普通老百姓的基本想法。因为时间有限,出租车司机方面还有一些意见,他们做了一个关于对涨价的意见的调查,下面请董欣把情况宣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