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宏才糖尿病中医针灸 |
分类: 【糖尿病研究】 |
2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学系,台中,台湾
前 言
早在《内经》时代,就有消渴病的记载,认为与「数食甘美而多肥」有关。直至物质丰富且常常营养过剩的今日,与消渴相关的糖尿病仍是医疗保健上常见的重要课题,而现代西方医学对糖尿病只能做到症候的控制,仍无法根治。因此,如何在中医学浩瀚的古籍中,藉由消渴疾病史的研究方法,来整理出糖尿病的新诊治方向,是刻不容缓的。但是检阅现有的医学专书,会发觉大部分是从糖尿病的现代医学角度来讨论消渴疾病史;少数挂名消渴病的专书,多著重於古籍文献的节录和医案的编辑,唯独我们先前在《消渴疾病史与用药思路探析????先秦至金元时期》一书中,有从文献回顾、目录学分析、专书探讨、诊治方向探讨、史料辨伪及断代史撰写等多面向阐述
1 ;其他消渴病史的研究则散见於篇幅较小的期刊文章和学位论文中2-23
。由於消渴病可涵盖但不等同於糖尿病,所以本文仅收集以消渴为题的相关研究,依照病史综述与历史分期、断代疾病史、典籍解说、病名解析、病因与病机、辨证论治等6大项目进行探讨,整理出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探讨其不足之处,以供未来研究参考。消渴病史综述与历史分期消渴病史的综述,常以历史分期的方式呈现,而其分期法主要有两种。其中较简要的分法是由王致谱所提出的,他将消渴的发展史划分为消渴疾病史的研究进展
现代社会在步入饮食丰饶的21世纪后,与消渴相关的糖尿病仍是医疗保健的重要课题,而如何藉由消渴疾病史的研究方法,为未来的诊治提供新方向,是值得整理探讨的。本文收集以消渴为题的相关研究,依照病史综述与历史分期、断代疾病史、典籍解说、病名解析、病因与病机、辨证论治等6大项目进行探讨,整理出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探讨其不足之处,以供未来研究参考。关键字∶中医学、消渴、糖尿病、疾病史154
消渴疾病史研究进展经典的认识、晋唐的发展、后期求本的3个时期 2
。经典时期中,记录了最早的消渴症状描述,即饮多、尿多的主要症状,其中《素问.气厥论》提到「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而《金匮要略》也有「饮一斗小便一斗」的记载,同时期的相关病名还有《内经》的消瘅、消渴、肺消、膈消等等,最初的医案也见载於《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淳于意的诊籍中,提到「肺消瘅」的病例,关於此病名,许多注家都以《内经》「肺消者饮一溲二」和「瘅成为消中」的经文注解,但王氏指出「瘅」也有久病和发热的解释,所以他认为此病例是否记述糖尿病「颇难认定」。晋唐时期则展现了对消渴病临床具体认识的发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到服用五石散会引起消渴,除了三多、消瘦等主症的描述外,还认识了主要的致死并发症如痈疽,并将临床表现和预后归类为八候∶消渴候、渴病候、大渴后虚乏候、渴利候、渴利后损候、渴利后发疮候、内消候、强中候,其中的内消也是此时形成的新概念。隋唐之际,孙思邈基於消渴病因的考量,认为此病的调养有三慎: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与面,其中饮食的控制就占其二。唐初,甄立言於《古今录验方》描述消渴病人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这应是糖尿病患者尿甜的最早记载。至於此时期治疗的方药也有许多创新,《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就收录了近百种消渴方,因为与服石燥热导致消渴的认识有关,立方以生津止渴和清热泻火为多,如以栝楼根、黄连为主的玉泉丸、玉壶丸、千金黄连丸、三黄丸等。但细观王氏在此时期所引用的文献,发现完全没有魏晋南北朝的作品,既命名为晋唐时期则宜补入南北朝陈延之的《小品方》。在求本的后期中,金代的刘河间率先树立燥热学说,认为消渴是体内燥热太甚,三焦、肠胃、腠理皆热郁怫滞,津液不宣而小便多,盖「三消者燥热一也」,治疗原则应是「补肾水阴寒之虚,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中津液之衰。」同时期的张子和及李杲之见解也与河间相似,朱震亨则发展河间的学说,认为肺为津液之脏,水之本在肾,但末在肺,提倡治则以养肺降火生血为主。元明之际的戴元礼则兼采金元四大家之长,认为三消久不治则气极虚,故还须注重益气,方如黄耆汤加减。到了明代,赵献可於《医贯》中主张:「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似乎又返回仲景金匮肾气丸的治疗方向,但实际上却是改走以六味地黄丸滋肾阴为主的治法,如《薛氏医案》的加味八味丸,其加味在於去附子加五味子。推崇治肾为本的医家还有李梴、张景岳、张璐、林珮琴、喻昌、陈士铎、陈修园等医家,但兼顾滋肺、养脾、降心火的灵活运用也相当常见
3
。另一种分期法是将消渴病史分为五期,与第一种分法的差别,在於将求本的后期再细分为宋、金元、明代之后等3期:强调宋代推演病机,渐定三消分型施治之局;金元时期则著墨於四大家的贡献;并指出明代之后的发展则渐趋全面,其中上消转重治肺,对肾的病机地位更为重视,进一步阐发命门火微不克蒸腾的病机,注重补脾益气以复阴生津,并辨非消之渴
4
。此种分法补充了对宋代消渴文献的认识,指出三消之名,始出於《太平圣惠方.三痟论》∶「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其分型虽雷同於《外台秘要》,但总病证名取为三痟,可避免与分证中的痟渴重复。在三消的脏腑病位辨证方面,也开始明确运用上、中、下三焦的分证,作为辨证论治的依归
5 。如此一来,让后期的发展史变得更明确详实。 消渴病断代史的研究 155
杨仕哲、张贤哲、张恒鸿虽然已有先前的消渴病史分期做为引导,但相关的断代史研究却出奇的少,且集中在隋唐时期。喻嵘等人率先对隋唐医家的消渴论治进行探讨,按照病因病机、证候和诊断、预防治疗等三方向分析,内容主要涉及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三本书。文中补充了巢元方记述的类似糖尿病昏睡前期症状,即心中疼、饥而不欲食、甚则欲吐蛔,还对消渴的并发症进行描述∶如久病者,或发痈疽,或成水疾,及小儿消渴必眼痛生障。并穿插有孙思邈记录的末梢血管神经病变,如脚酸、骨节烦热或寒、脚弱、转筋不能自止等症状。至於生活作息方面,提到巢元方认为消渴病人应先行走多步后才用餐,而王焘则认识到消渴病人不能饱食便卧,宜食毕即步行,稍畅而坐。关於药物治疗的叙述,较特殊的是对《外台秘要》的86首消渴方进行统计,其中用天花粉42
方、麦冬28方、黄连28方、茯苓21方、生地18
方、人参18方、桂心9方、黄耆7方,发现当时消渴方用药多以清热泻火、滋阴益气为主,且其中不少药物经现代研究证实有降血糖的作用,只可惜相关的论述仅简单带过,未能详加叙述
6
。童晓青随后亦於2000年略述隋唐医家对消渴病的贡献,文章中较有特点的论述集中在治疗的部分,童氏指出《内经》对消渴只有论说而无方,《金匮要略》的消渴方也不多,直至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才载方众多,对消渴诸证均列有对应方药,两书共收集74
首方剂,用药一百多种,其中以栝楼根的出现次数最多,其余依次为麦冬、甘草、黄连、生地黄、茯苓、茯神、石膏、人参、知母、黄芩、桂心、泽泻、苁蓉、菟丝子等,主要是清热养阴生津,其次是补气、益肾。其代表方有黄连丸,由黄连、生地两味组成,一味主清热,一味主养阴生津;另有猪肚丸,亦由大量清热养阴生津药组成;还有九房散、棘刺丸、增损肾沥汤等补肾方剂。而《外台秘要》所载的方大多源自《千金》,不过还加入了张文仲等其他医家的方药,特别是针对消渴变证或并发症的处方
7 。

至於其他书中的消渴专论,首推我们於2008
年所撰写的〈刘完素《三消论》对消渴病诊治的贡献〉,文中提及该论为现存最早的消渴专书,与其同时期甚或更早的医书相比,《三消论》的最大特点在於对消渴医理阐述的完备,立论扎实且字字引经据典,从大自然的易理开始,推衍到与消渴相关的人体生理病理为止,理路皆环环相扣,过程中还穿插临床的辨证论治,兼附实用的方剂於后,对消渴病的诊治理论产生承先启后的关键作用
12
。我们又进一步对诸多署名刘完素著作中的消渴文献进行考证,结果发现《三消论》和《宣明论方》的描述相当一致,应当皆是出自刘完素之手,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写作方式则明显不同於前二者,应当不是刘氏作品。并指出当古书的真伪无法由目录学的考证得到满意的答案,且同一署名作者在多本书中针对相同题目皆有所申论时,可运用的历代书目查考、内容分析法、引用文献的考辨,来达到除伪辨真的效果
13 。
消渴的病名解析根据王宏才与程莘农的考证,约在公元前1395年至公元前1122年的殷商时代,甲骨文即有「尿病」的记载。先秦时期,则有「病消」一词。至《内经》时期,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相关病名也出现多种,如脾瘅、消渴、消中、膈消、消瘅等。「瘅」的「单」字在汉以前通「亶」,《说文》:「亶,多谷也。」故「瘅」有多谷而病的始意,显示此病与饮食过度有关。「消」字在《说文》和《广雅释诂》中分别有「尽」和「减」的相似意义,描述消渴病人的肌肉会消减,甚则殆尽。虽然在《内经》时代尚未立专篇替消渴病做系统性的分类,但已出现了概括不同类型的病名:《素问.奇病论》提到有病口乾者为五气之溢,叫做「脾瘅」,起因於数食甘美而多肥,导致内热和中满之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到瘅成「消中」;《素问.气厥论》称心移寒於肺为「肺消」,移热则是「膈消」。而《史记》里仓公的医案也出现「肺消瘅」的病名。到东汉以后,消渴一词被广泛使用,逐渐取代消瘅。至於宋代,则出现了「三痟」的名称,见於《太平圣惠方》中,一是饮水多而小便少的「痟渴」,二是食多饮少的「痟中」,三是饮水随小便下且腰腿消瘦的「痟肾」,是后代「三消」及「上消、中消、下消」等名词的前称。分析上述的病名,有的谈病因,如「瘅」字;有的谈症候,如「消」、「渴」;有的谈病位,如「脾」、「膈」、「肺」。再从其中的病情描述来看,古人所称的消渴病可能包括了现今的糖尿病、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14 。
消渴的病因病机关於消渴的病因研究,未见任何独立讨论的专文,多散见於综述性文章中,且常与病机混为一谈。庄奕周於1988年归纳消渴的病因,认为不外乎七情过激、饮食不节、素体禀赋不足或劳倦等三项
15
。而之后其他学者的病因论述,未能跳脱出此范畴,甚至更趋於简略。如宋耀辉结合临床症状归纳消渴病因为七情内伤(精神刺激)、肾阴亏损、饮食不节等三项
16 。再如靳丽珍也指出消渴病是饮食、肾虚精亏及情志所致 17
。在在显示这方面的研究应该还有待加强。至於消渴病机的研究,赵娴於2000年著有专文浅谈历代医家的认识,指出由於受到清代温病的影响,至今众多医家多偏重於阴虚燥热之说,将滋阴清热视为治消渴病的唯一正法,但验之於临床,却发觉罔效者不少,所以有必要多收集古今医家的不同见解,拓宽临床的诊治思路。於是赵氏从历代医籍里,整理出阴虚燥热、心火炽炎而君相失衡、始於肺而极於肾、气虚等四种病机。其中倡导阴虚燥热说法的,首推刘河间,他在《三消论》写到:「消渴之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后世沿袭此想法的有朱丹溪、孙文胤、陈士铎等,他们认为虽然消渴的病因多端,但却有共通的病机,即肾阴亏损而心火炽热,内炙中焦而脾胃焦燥,令人消谷善饥,波及肺则不布津,使水液直趋膀胱。至於提出君火相火失衡病机的是张子和,他在《儒门事亲》写到:「入火之物,无物不消,夫一身之心火,甚於上为膈膜之消,甚於中为肠胃之消,甚於下为膏液之消,甚於外为肌肉之消。」认同此种说法的有清代潘楫、高鼓峰等。指出消渴病始於胃而极於肺肾的是清代喻昌,可参见《医门法律.消渴门》,此观点似与消渴始於下焦渐及肺胃的常论相悖。至於以气虚为消渴重要病机是施今墨的独到见解,他认为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三消表现仅为糖尿病的一个面向,而大多数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气短神疲、不耐劳累、虚胖无力、喜卧自汗、舌质胖有齿痕、脉沉缓无力等气虚现象,故健脾益气为治疗的关键。相较於该文所涉及的历史范畴之广大,赵娴仅整理出消渴病的4种病机,显示该研究课题仍有许多挥洒的空间
18 。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谈到消渴病的辨证,首先当辨明病位,在这方面梁广和又归纳出2种说法:三焦分部说和三焦通主说
19
。三焦分部说是依照症候的不同,而将病位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每一部分各由相应的脏腑所主,如上焦对应心、肺或膈,中焦对应脾或胃,下焦对应肾。三焦通主说则是无论症候是属於上消、中消、下消,其病情皆由一脏通主,纵有其他脏腑的参与,最多也只是扮演附属的角色,而通主说又有5种说法:一是肾主说,如《诸病源候论》和《太平圣惠方》认为消渴病的发生根源於肾;二是脾主说,《灵枢.本藏》及李东垣和陈修园等医家指出消渴病的标是在脾;三是命门说,此说是肾主说的进一步发展,如张景岳认为肾水不济则命门火不能归原;四是胃(肠)主说,如《素问.阴阳别论》的「二阳结谓之消」及刘河间《三消论》反覆提到的肠胃燥热怫郁机制;五是肝主说,如黄坤载於《素灵微蕴.消渴》中写到:「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其次,须辨明病候的阴阳属性,清楚病情的本质究竟属寒或属热,属虚或属实,这与遣药组方有直接关系。
梁广和整理出4种病性的说法:一是实火说,以刘河间和张子和为代表,认为三消者其燥热一也,当荡涤燥结,祛其火热,用神芎丸、三黄丸等清热泻火之方;二是虚火说,又可分为阴虚和阳虚,皆与肾有关,主张阴虚火旺的医家有孙一奎,认为肾主真水,滋养於脾而上交於心,若肾水一虚则无以制火,另外主张阳虚火旺的有赵献可,认为消渴总是下焦命门火不归元,而游於肺胃,当以八味肾气丸引火归元;三是虚寒说,起源於肺消的肺虚寒说(心移寒於肺),再渐渐地演化成肾虚寒说,持肾阳不足观点的医家,是从阳虚不能蒸腾津液的角度来论述渴的形成机制,其方采肾气丸;四是虚实寒热说,其中又可分为二类,一类医家以上、中二消属实,而下消属虚,如杜思敬的《拔粹方》所言,另一类医家则主张上、中、下三消皆有虚实,病程初起多实,而久病多虚,如《医林绳墨》所言,上消初起用人参白虎汤,久而用生脉散,中消初发用调胃承气汤,久则用参苓白术散,肾消初起用清心莲子饮,久则用六味地黄丸。针对上述的诊治特质,我们则专注於探讨中医诊治消渴的辨病与辨证双重思路,藉由《三消论》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中不同论点的比较,发现《三消论》较强调消渴辨证中的共通性,反覆论述三消渴病共通的体质和病机,其狭义上焦证名与广义病名重叠,皆名叫消渴,讲究「同病同治」的精神,是一种以辨病为主的诊治方法。相反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则侧重於证的差异性,详述三焦辨证的所属病位和症候的描述,其狭义证名不会与广义的消渴病名相混淆,是一种以三焦病位辨证为主轴的诊治方法,其施治的精神则是「同病异治」
20
。关於消渴的兼证,程汉桥和魏子孝从历代中医文献中整理出五种:一是痈疽,《诸病源候论》和《外台秘要》皆提到消渴久病之人须虑患痈疽,若贵在预防,宜服麦门冬丸除肠胃热兼养阴化湿,如痈疽已成,应用五味消毒饮加减以清热解毒;二是水肿,因久病亦须虑患水病,故《外台秘要》列有「恐渴后成水病方三首」;三是雀盲、耳聋等五官病,起因於肝肾精气不足,不能上承耳目,宜用杞菊地黄丸、黄连羊肝丸等;四是肺痿劳嗽,见刘河间《三消论》人参散方义,指出邪热会损虚真阴,而致肺痿;五是手足麻痹,如戴思恭《证治要诀》提到三消久病会手足偏废,如精血不足、瘀血内阻,可用当归补血汤合四物汤
21
。至於消渴病的处方用药,丁学屏评估了至今仍沿用不衰的历代消渴名方30首。从其年代的分布来看,唐、宋两代的方剂占了绝对的优势,金元时期的生脉散、消渴方,实从唐代的《千金》、《崔氏》转引,且目前多数学者所采用的益气养阴清热治则,实起源於唐代《备急千金药方》的茯神丸,而常用来治肾消的鹿茸丸,出自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参考文献
(1-23略)
(15-24略) (英文索引,略)
鸣谢:本文图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