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渴疾病史的研究进展

(2012-07-19 15:40:04)
标签:

王宏才

糖尿病

中医

针灸

分类: 【糖尿病研究】

消渴疾病史的研究进展

 消渴疾病史的研究进展(原创  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作者:杨仕哲 1 .张贤哲 2 .张恒鸿 3
   

    1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学系暨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放射线部,台中,台湾
  2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学系,台中,台湾

    3 长庚纪念医院中医医院暨长庚大学传统中国医学研究所,桃园,台湾(98 年01 月09 日受理,98 年06 月24 日接受刊载)

 

    前 言

   早在《内经》时代,就有消渴病的记载,认为与「数食甘美而多肥」有关。直至物质丰富且常常营养过剩的今日,与消渴相关的糖尿病仍是医疗保健上常见的重要课题,而现代西方医学对糖尿病只能做到症候的控制,仍无法根治。因此,如何在中医学浩瀚的古籍中,藉由消渴疾病史的研究方法,来整理出糖尿病的新诊治方向,是刻不容缓的。但是检阅现有的医学专书,会发觉大部分是从糖尿病的现代医学角度来讨论消渴疾病史;少数挂名消渴病的专书,多著重於古籍文献的节录和医案的编辑,唯独我们先前在《消渴疾病史与用药思路探析????先秦至金元时期》一书中,有从文献回顾、目录学分析、专书探讨、诊治方向探讨、史料辨伪及断代史撰写等多面向阐述 1 ;其他消渴病史的研究则散见於篇幅较小的期刊文章和学位论文中2-23 。由於消渴病可涵盖但不等同於糖尿病,所以本文仅收集以消渴为题的相关研究,依照病史综述与历史分期、断代疾病史、典籍解说、病名解析、病因与病机、辨证论治等6大项目进行探讨,整理出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探讨其不足之处,以供未来研究参考。消渴病史综述与历史分期消渴病史的综述,常以历史分期的方式呈现,而其分期法主要有两种。其中较简要的分法是由王致谱所提出的,他将消渴的发展史划分为消渴疾病史的研究进展
  现代社会在步入饮食丰饶的21世纪后,与消渴相关的糖尿病仍是医疗保健的重要课题,而如何藉由消渴疾病史的研究方法,为未来的诊治提供新方向,是值得整理探讨的。本文收集以消渴为题的相关研究,依照病史综述与历史分期、断代疾病史、典籍解说、病名解析、病因与病机、辨证论治等6大项目进行探讨,整理出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探讨其不足之处,以供未来研究参考。关键字∶中医学、消渴、糖尿病、疾病史154 消渴疾病史研究进展经典的认识、晋唐的发展、后期求本的3个时期 2 。经典时期中,记录了最早的消渴症状描述,即饮多、尿多的主要症状,其中《素问.气厥论》提到「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而《金匮要略》也有「饮一斗小便一斗」的记载,同时期的相关病名还有《内经》的消瘅、消渴、肺消、膈消等等,最初的医案也见载於《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淳于意的诊籍中,提到「肺消瘅」的病例,关於此病名,许多注家都以《内经》「肺消者饮一溲二」和「瘅成为消中」的经文注解,但王氏指出「瘅」也有久病和发热的解释,所以他认为此病例是否记述糖尿病「颇难认定」。晋唐时期则展现了对消渴病临床具体认识的发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到服用五石散会引起消渴,除了三多、消瘦等主症的描述外,还认识了主要的致死并发症如痈疽,并将临床表现和预后归类为八候∶消渴候、渴病候、大渴后虚乏候、渴利候、渴利后损候、渴利后发疮候、内消候、强中候,其中的内消也是此时形成的新概念。隋唐之际,孙思邈基於消渴病因的考量,认为此病的调养有三慎: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与面,其中饮食的控制就占其二。唐初,甄立言於《古今录验方》描述消渴病人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这应是糖尿病患者尿甜的最早记载。至於此时期治疗的方药也有许多创新,《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就收录了近百种消渴方,因为与服石燥热导致消渴的认识有关,立方以生津止渴和清热泻火为多,如以栝楼根、黄连为主的玉泉丸、玉壶丸、千金黄连丸、三黄丸等。但细观王氏在此时期所引用的文献,发现完全没有魏晋南北朝的作品,既命名为晋唐时期则宜补入南北朝陈延之的《小品方》。在求本的后期中,金代的刘河间率先树立燥热学说,认为消渴是体内燥热太甚,三焦、肠胃、腠理皆热郁怫滞,津液不宣而小便多,盖「三消者燥热一也」,治疗原则应是「补肾水阴寒之虚,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中津液之衰。」同时期的张子和及李杲之见解也与河间相似,朱震亨则发展河间的学说,认为肺为津液之脏,水之本在肾,但末在肺,提倡治则以养肺降火生血为主。元明之际的戴元礼则兼采金元四大家之长,认为三消久不治则气极虚,故还须注重益气,方如黄耆汤加减。到了明代,赵献可於《医贯》中主张:「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似乎又返回仲景金匮肾气丸的治疗方向,但实际上却是改走以六味地黄丸滋肾阴为主的治法,如《薛氏医案》的加味八味丸,其加味在於去附子加五味子。推崇治肾为本的医家还有李梴、张景岳、张璐、林珮琴、喻昌、陈士铎、陈修园等医家,但兼顾滋肺、养脾、降心火的灵活运用也相当常见 3 。另一种分期法是将消渴病史分为五期,与第一种分法的差别,在於将求本的后期再细分为宋、金元、明代之后等3期:强调宋代推演病机,渐定三消分型施治之局;金元时期则著墨於四大家的贡献;并指出明代之后的发展则渐趋全面,其中上消转重治肺,对肾的病机地位更为重视,进一步阐发命门火微不克蒸腾的病机,注重补脾益气以复阴生津,并辨非消之渴 4 。此种分法补充了对宋代消渴文献的认识,指出三消之名,始出於《太平圣惠方.三痟论》∶「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其分型虽雷同於《外台秘要》,但总病证名取为三痟,可避免与分证中的痟渴重复。在三消的脏腑病位辨证方面,也开始明确运用上、中、下三焦的分证,作为辨证论治的依归 5 。如此一来,让后期的发展史变得更明确详实。 消渴病断代史的研究 155 杨仕哲、张贤哲、张恒鸿虽然已有先前的消渴病史分期做为引导,但相关的断代史研究却出奇的少,且集中在隋唐时期。喻嵘等人率先对隋唐医家的消渴论治进行探讨,按照病因病机、证候和诊断、预防治疗等三方向分析,内容主要涉及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三本书。文中补充了巢元方记述的类似糖尿病昏睡前期症状,即心中疼、饥而不欲食、甚则欲吐蛔,还对消渴的并发症进行描述∶如久病者,或发痈疽,或成水疾,及小儿消渴必眼痛生障。并穿插有孙思邈记录的末梢血管神经病变,如脚酸、骨节烦热或寒、脚弱、转筋不能自止等症状。至於生活作息方面,提到巢元方认为消渴病人应先行走多步后才用餐,而王焘则认识到消渴病人不能饱食便卧,宜食毕即步行,稍畅而坐。关於药物治疗的叙述,较特殊的是对《外台秘要》的86首消渴方进行统计,其中用天花粉42 方、麦冬28方、黄连28方、茯苓21方、生地18 方、人参18方、桂心9方、黄耆7方,发现当时消渴方用药多以清热泻火、滋阴益气为主,且其中不少药物经现代研究证实有降血糖的作用,只可惜相关的论述仅简单带过,未能详加叙述 6 。童晓青随后亦於2000年略述隋唐医家对消渴病的贡献,文章中较有特点的论述集中在治疗的部分,童氏指出《内经》对消渴只有论说而无方,《金匮要略》的消渴方也不多,直至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才载方众多,对消渴诸证均列有对应方药,两书共收集74 首方剂,用药一百多种,其中以栝楼根的出现次数最多,其余依次为麦冬、甘草、黄连、生地黄、茯苓、茯神、石膏、人参、知母、黄芩、桂心、泽泻、苁蓉、菟丝子等,主要是清热养阴生津,其次是补气、益肾。其代表方有黄连丸,由黄连、生地两味组成,一味主清热,一味主养阴生津;另有猪肚丸,亦由大量清热养阴生津药组成;还有九房散、棘刺丸、增损肾沥汤等补肾方剂。而《外台秘要》所载的方大多源自《千金》,不过还加入了张文仲等其他医家的方药,特别是针对消渴变证或并发症的处方 7 。  

消渴疾病史的研究进展 

   我们最近则於2008年深入探讨消渴病的断代史,共计详述了先秦至晋、南北朝至隋唐、宋金元等时期的消渴医药文献。认为先秦至晋是开启了对消渴病认知的经典时期,当时消渴相关名称未见明确的规范,消渴与消瘅几乎是同义词,其余还有热中、消中、脾瘅、膈消等相关名称,且均以病名的方式呈现。消渴的本草用药,已由《素问》单用1味兰草,进展到《神农本草经》的11味。消渴的方剂开始出现於《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消渴的针灸治疗,也首次见载於《针灸甲乙经》,并根据主治列出12个穴位作为施针或灸的部位。接著评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消渴资料,指出该时期的医家已为消渴病的分类、方药和病因病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由南北朝的《小品方》首开为消渴相关疾病明确进行细部分类的先河。随后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首辟「病源所主药名」的段落,集中提供了20 种消渴病用药。紧接著的《集验方》也简单地提供一些宝贵的消渴方剂。到了隋代,《诸病源候论》进一步以消渴病为纲,将其症候条列细分为八候,成为隋唐时期消渴病分类的依归。迈入唐朝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又充实了消渴病的医论和方剂。同朝代的《新修本草》也更新和补遗了消渴用药的产地、古今药物异同、药用部位、药品制作、性味主治、药物外观等项目。其后,再由《外台秘要》总集此时期消渴资料的大成。最终,再细论宋金元时期的消渴医论和方药,观察到消渴病三消辨证趋近於完备和病机理论的充实。并从消渴病的诊治方向整理出此时期消渴文献的二条主要脉络:一脉是以三消辨证为主轴的传承,起始於《太平圣惠方》,衔接以陈言、张元素、杨士瀛、李杲、罗天益、危亦林等人的著作,而终止於朱震156 消渴疾病史研究进展亨的《金匮钩玄》、《丹溪心法》和《丹溪治法心要》,著重於三消分治;另一脉则是以辨病为主轴的流传,起始於《圣济总录》,衔接以刘完素的《三消论》和张子和的《儒门事亲》,而终止於朱震亨的《脉因证治》和《丹溪手镜》,强调三消病的共同病机。所以由朱震亨的诸多著作中,即可看到两脉思想的兼容并蓄 1 。消渴典籍的解说论及消渴病的中医古籍为数众多,但评论各典籍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且集中在《内经》、《伤寒杂病论》两书,其他书中的消渴专论,较多是出现在《消渴疾病史与用药思路探析  先秦至金元时期》一书中。关於《内经》的消渴文献,程汉桥於2000 年发表专文论述,提出《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是后世消渴理论的渊源,其记载散见於14篇中,虽未见专篇单独讨论消渴,但对其病名、临床症状、病因病机等已有较详尽的认识,可是相关的治疗涉及甚少,仅提及「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内经》首载消渴之名,并据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之异而有不同的名称,详见《素问》的《奇病论》和《气厥论》。对於消渴病三多一少的特有症候,《素问.气厥论》有记载「肺消者,饮一溲二」,「大肠移热於胃,善食而瘦人。」至於其病因病机,程氏列出3点:一是《灵枢.五变》和《灵枢.本藏》的五脏柔弱体质;二是《灵枢.五变》中提到心刚多怒,则气易上逆,蓄积胸中,转热消肌肤而成消瘅的情志失调因素;三是《素问.奇病论》数食甘美而多肥的饮食失调因素,因肥者令人内热,而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为消渴 8 。至於《内经》的消渴辨证,夏城东於2001年归类出3型:一是脾胃热盛兼虚型,取《素问.阴阳别论》、《灵枢.经脉》、《灵枢.师传》中的胃热之说;二是上焦热盛兼瘀型,取自《素问.气厥论》的「心移热於肺,传为膈消」;三是虚寒消渴型,取自《素问.气厥论》的「心移寒於肺,则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夏氏并质疑消渴与消瘅二病名的代表意义,指出前者著重在渴,而后者偏重在瘅,亦即劳病症,认为消瘅主症当为消瘦、易饥、发热、心悸、情绪急躁、突眼等,类属今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9 。关於取自《伤寒杂病论》的消渴文献,一直是许多医家争论的焦点,争议的开端起因於书中消渴病的症状描述与现今的三多一少不尽相同。以《金匮要略》第十三篇为例,许多古注本的篇名均是「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但小便不利显然与消渴的多尿症不符,所以有些中医本科的教材迳自将小便不利改成小便利,郭晓东和刘漪也同意这种修改,其依据是将篇名一分为二:将前半部的「消渴小便利」视为一个固定的症状组合,其含义即今之糖尿病;后半部的「淋病」则与「小便不利」表达相同的意义 10 。但《伤寒杂病论》对后世消渴诊治最大的贡献,在於除了辨证之外,还提供了现存最早的消渴方剂,王恒照等以病因病机为纲,将其辨证论治分为7项:一是心热移肺、津液被灼,可参见《金匮》的百合病,其中一月不解而变渴者,百合洗方主之,渴不差者,用栝楼牡蛎散,而渴欲饮水不止者,用文蛤散,授人以外治与内治两法;二是脾胃燥热、津液内竭,可参见《金匮》的消渴篇,渴欲饮水且口乾燥者,用白虎加人参汤;三是肝胆郁热、津液被损,可参见《伤寒论》的厥阴病,为厥阴经郁热传脾,方用乌梅丸;四是肾气亏损、津液不升,详见《金匮》的消渴篇,其小便多者用肾气丸,而小便不利者用栝楼瞿麦丸,示人以辨证之要点在於小便的多与少;五是膀胱蓄水、津液不布,亦可参见《金匮》的消渴篇,针对微热消渴小便不利者,可用五苓散或猪苓汤;六是水溢肌腠、津液内涸,详见《金匮》的水气病,方用越婢加术汤;七是瘀久化热、津液遭劫,可参见《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第十六》,指出病人有热状且烦满,口乾燥而渴,但其脉反无热,此为瘀血阴伏所致,轻者用桃仁承气汤,重者用抵当汤 11 。
   至於其他书中的消渴专论,首推我们於2008 年所撰写的〈刘完素《三消论》对消渴病诊治的贡献〉,文中提及该论为现存最早的消渴专书,与其同时期甚或更早的医书相比,《三消论》的最大特点在於对消渴医理阐述的完备,立论扎实且字字引经据典,从大自然的易理开始,推衍到与消渴相关的人体生理病理为止,理路皆环环相扣,过程中还穿插临床的辨证论治,兼附实用的方剂於后,对消渴病的诊治理论产生承先启后的关键作用 12 。我们又进一步对诸多署名刘完素著作中的消渴文献进行考证,结果发现《三消论》和《宣明论方》的描述相当一致,应当皆是出自刘完素之手,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写作方式则明显不同於前二者,应当不是刘氏作品。并指出当古书的真伪无法由目录学的考证得到满意的答案,且同一署名作者在多本书中针对相同题目皆有所申论时,可运用的历代书目查考、内容分析法、引用文献的考辨,来达到除伪辨真的效果 13 。

消渴疾病史的研究进展   消渴的病名解析根据王宏才与程莘农的考证,约在公元前1395年至公元前1122年的殷商时代,甲骨文即有「尿病」的记载。先秦时期,则有「病消」一词。至《内经》时期,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相关病名也出现多种,如脾瘅、消渴、消中、膈消、消瘅等。「瘅」的「单」字在汉以前通「亶」,《说文》:「亶,多谷也。」故「瘅」有多谷而病的始意,显示此病与饮食过度有关。「消」字在《说文》和《广雅释诂》中分别有「尽」和「减」的相似意义,描述消渴病人的肌肉会消减,甚则殆尽。虽然在《内经》时代尚未立专篇替消渴病做系统性的分类,但已出现了概括不同类型的病名:《素问.奇病论》提到有病口乾者为五气之溢,叫做「脾瘅」,起因於数食甘美而多肥,导致内热和中满之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到瘅成「消中」;《素问.气厥论》称心移寒於肺为「肺消」,移热则是「膈消」。而《史记》里仓公的医案也出现「肺消瘅」的病名。到东汉以后,消渴一词被广泛使用,逐渐取代消瘅。至於宋代,则出现了「三痟」的名称,见於《太平圣惠方》中,一是饮水多而小便少的「痟渴」,二是食多饮少的「痟中」,三是饮水随小便下且腰腿消瘦的「痟肾」,是后代「三消」及「上消、中消、下消」等名词的前称。分析上述的病名,有的谈病因,如「瘅」字;有的谈症候,如「消」、「渴」;有的谈病位,如「脾」、「膈」、「肺」。再从其中的病情描述来看,古人所称的消渴病可能包括了现今的糖尿病、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14 。
  消渴的病因病机关於消渴的病因研究,未见任何独立讨论的专文,多散见於综述性文章中,且常与病机混为一谈。庄奕周於1988年归纳消渴的病因,认为不外乎七情过激、饮食不节、素体禀赋不足或劳倦等三项 15 。而之后其他学者的病因论述,未能跳脱出此范畴,甚至更趋於简略。如宋耀辉结合临床症状归纳消渴病因为七情内伤(精神刺激)、肾阴亏损、饮食不节等三项 16 。再如靳丽珍也指出消渴病是饮食、肾虚精亏及情志所致 17 。在在显示这方面的研究应该还有待加强。至於消渴病机的研究,赵娴於2000年著有专文浅谈历代医家的认识,指出由於受到清代温病的影响,至今众多医家多偏重於阴虚燥热之说,将滋阴清热视为治消渴病的唯一正法,但验之於临床,却发觉罔效者不少,所以有必要多收集古今医家的不同见解,拓宽临床的诊治思路。於是赵氏从历代医籍里,整理出阴虚燥热、心火炽炎而君相失衡、始於肺而极於肾、气虚等四种病机。其中倡导阴虚燥热说法的,首推刘河间,他在《三消论》写到:「消渴之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后世沿袭此想法的有朱丹溪、孙文胤、陈士铎等,他们认为虽然消渴的病因多端,但却有共通的病机,即肾阴亏损而心火炽热,内炙中焦而脾胃焦燥,令人消谷善饥,波及肺则不布津,使水液直趋膀胱。至於提出君火相火失衡病机的是张子和,他在《儒门事亲》写到:「入火之物,无物不消,夫一身之心火,甚於上为膈膜之消,甚於中为肠胃之消,甚於下为膏液之消,甚於外为肌肉之消。」认同此种说法的有清代潘楫、高鼓峰等。指出消渴病始於胃而极於肺肾的是清代喻昌,可参见《医门法律.消渴门》,此观点似与消渴始於下焦渐及肺胃的常论相悖。至於以气虚为消渴重要病机是施今墨的独到见解,他认为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三消表现仅为糖尿病的一个面向,而大多数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气短神疲、不耐劳累、虚胖无力、喜卧自汗、舌质胖有齿痕、脉沉缓无力等气虚现象,故健脾益气为治疗的关键。相较於该文所涉及的历史范畴之广大,赵娴仅整理出消渴病的4种病机,显示该研究课题仍有许多挥洒的空间 18 。
消渴疾病史的研究进展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谈到消渴病的辨证,首先当辨明病位,在这方面梁广和又归纳出2种说法:三焦分部说和三焦通主说 19 。三焦分部说是依照症候的不同,而将病位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每一部分各由相应的脏腑所主,如上焦对应心、肺或膈,中焦对应脾或胃,下焦对应肾。三焦通主说则是无论症候是属於上消、中消、下消,其病情皆由一脏通主,纵有其他脏腑的参与,最多也只是扮演附属的角色,而通主说又有5种说法:一是肾主说,如《诸病源候论》和《太平圣惠方》认为消渴病的发生根源於肾;二是脾主说,《灵枢.本藏》及李东垣和陈修园等医家指出消渴病的标是在脾;三是命门说,此说是肾主说的进一步发展,如张景岳认为肾水不济则命门火不能归原;四是胃(肠)主说,如《素问.阴阳别论》的「二阳结谓之消」及刘河间《三消论》反覆提到的肠胃燥热怫郁机制;五是肝主说,如黄坤载於《素灵微蕴.消渴》中写到:「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其次,须辨明病候的阴阳属性,清楚病情的本质究竟属寒或属热,属虚或属实,这与遣药组方有直接关系。
  梁广和整理出4种病性的说法:一是实火说,以刘河间和张子和为代表,认为三消者其燥热一也,当荡涤燥结,祛其火热,用神芎丸、三黄丸等清热泻火之方;二是虚火说,又可分为阴虚和阳虚,皆与肾有关,主张阴虚火旺的医家有孙一奎,认为肾主真水,滋养於脾而上交於心,若肾水一虚则无以制火,另外主张阳虚火旺的有赵献可,认为消渴总是下焦命门火不归元,而游於肺胃,当以八味肾气丸引火归元;三是虚寒说,起源於肺消的肺虚寒说(心移寒於肺),再渐渐地演化成肾虚寒说,持肾阳不足观点的医家,是从阳虚不能蒸腾津液的角度来论述渴的形成机制,其方采肾气丸;四是虚实寒热说,其中又可分为二类,一类医家以上、中二消属实,而下消属虚,如杜思敬的《拔粹方》所言,另一类医家则主张上、中、下三消皆有虚实,病程初起多实,而久病多虚,如《医林绳墨》所言,上消初起用人参白虎汤,久而用生脉散,中消初发用调胃承气汤,久则用参苓白术散,肾消初起用清心莲子饮,久则用六味地黄丸。针对上述的诊治特质,我们则专注於探讨中医诊治消渴的辨病与辨证双重思路,藉由《三消论》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中不同论点的比较,发现《三消论》较强调消渴辨证中的共通性,反覆论述三消渴病共通的体质和病机,其狭义上焦证名与广义病名重叠,皆名叫消渴,讲究「同病同治」的精神,是一种以辨病为主的诊治方法。相反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则侧重於证的差异性,详述三焦辨证的所属病位和症候的描述,其狭义证名不会与广义的消渴病名相混淆,是一种以三焦病位辨证为主轴的诊治方法,其施治的精神则是「同病异治」 20 。关於消渴的兼证,程汉桥和魏子孝从历代中医文献中整理出五种:一是痈疽,《诸病源候论》和《外台秘要》皆提到消渴久病之人须虑患痈疽,若贵在预防,宜服麦门冬丸除肠胃热兼养阴化湿,如痈疽已成,应用五味消毒饮加减以清热解毒;二是水肿,因久病亦须虑患水病,故《外台秘要》列有「恐渴后成水病方三首」;三是雀盲、耳聋等五官病,起因於肝肾精气不足,不能上承耳目,宜用杞菊地黄丸、黄连羊肝丸等;四是肺痿劳嗽,见刘河间《三消论》人参散方义,指出邪热会损虚真阴,而致肺痿;五是手足麻痹,如戴思恭《证治要诀》提到三消久病会手足偏废,如精血不足、瘀血内阻,可用当归补血汤合四物汤 21 。至於消渴病的处方用药,丁学屏评估了至今仍沿用不衰的历代消渴名方30首。从其年代的分布来看,唐、宋两代的方剂占了绝对的优势,金元时期的生脉散、消渴方,实从唐代的《千金》、《崔氏》转引,且目前多数学者所采用的益气养阴清热治则,实起源於唐代《备急千金药方》的茯神丸,而常用来治肾消的鹿茸丸,出自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消渴疾病史的研究进展

    统计名方的效用分类后,丁氏发现益气养阴类方超过半数,清热类方接近三分之一,滋阴温阳类方占十分之一,而活血化瘀类方最少,这个分布比例似乎与目前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比例相同。至於名方中的药物共有74种,可依其功效分为清热、润燥、滋阴、益气、温阳、活血、化湿、消导、敛涩等9类。其中出现频率达9次以上的有地黄、麦冬、茯苓、人参、黄耆、甘草、山药、五味子、知母、花粉等 10种中药,除了甘草和五味子以外,其余的8味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血糖效应。至於出现频率达 11次以上的6味中药,则是地黄、麦冬、茯苓、人参、黄耆、甘草,其中5味以不同组合出现於茯神丸、外台黄耆汤、地黄饮子、清心莲子饮、鹿茸丸、麦门冬饮子、施氏经验方等7首名方中,似乎可将这7首名方优先列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只可惜这篇消渴名方的统计报告有根本的缺失,就是丁氏未交待历代名方的选方标准,以致於无法评估该方是否真的具有代表性,间接影响到后续统计数据的真实意义 22 。针对消渴的方药,杨海燕於其学位论文中进行了更详尽的探讨 23 。该论文统计的书籍,计有两宋以前21本、金元时期12本、明清时期41 本、现代4本,外加现代40余种核心期刊。其选方标准中,将方剂主治证中含有「消渴」、「三消」、「上消」、「中消」、「下消」、「脾瘅」、「膈消」、「消瘅」等病证名者均加以纳入,至於含有「肾消」、「肺消」及其他相类病证名者,依其主治症加以辨别,凡属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亢进者予以排除,且方剂中不载药量者,也予以排除,并只纳入丸、散、丹、汤等四类剂型的方剂。很显然地,杨氏只想纳入糖尿病的方剂,但主治证有「消渴」、「三消」、「消瘅」等病证的方剂,是否就可完全排除尿崩、甲亢的可能性,是值得商榷的。杨氏接著记录每个方剂中的方名、年代、文献出处、功效、主治、组成、药量、剂型等8个项目,建立起古代和现 160 消渴疾病史研究进展代方药两个数据库,分别获得字段253和154个。杨氏试图透过频数分析来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各类药物的使用频数,以推断各时期的证治规律,指出补益药与清热药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两类药物,但选用的补益药於古今略有不同,古代以麦冬、人参、甘草、熟地、黄耆、山药、当归最多,现代以黄耆、山药、麦冬、玄参、枸杞、白术、党参、太子参、熟地、黄精为最多,至於清热药的应用则古今大致相同,皆以天花粉、生地、黄连、知母、葛根、地骨皮为最多。虽然在选方标准中言明有记录剂量,但文中却未见此变项的分析讨论,没能显示剂量在方剂中的作用,至为可惜。此外,未先描绘单味药的使用频率,即进行药物分类的频率分析,且未清楚交代其分类的标准,此种跳跃式的陈述方式似乎不妥。杨氏还企图透过方剂的药物因子分析,来推断各历史时期对消渴病因病机的总体认识,但却仅在结果分析中简要陈述,未见更深入的探讨,令人无法完整了解其代表意义。回观因子分析的原始统计应用,是为了分析资料母群体潜藏结构中变项间的交互关系,而如今於结果中仅见各药物被视为不同变项,甚至有不同类的药物被置於同一因子,而未加以解释,如此进行分析可能产生应用上的根本错误,其推论的代表意义自然不明 24 。

消渴疾病史的研究进展结 论

     整体来说,关於消渴病临床思想的史料研究,如病名源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文献分析,不论是在数量上或是在深度上,都是明显不足的。若欲进行相关疾病史的钻研,可先著手於历代各个中医典籍裏消渴文献的深入分析,如此才能渐渐体现出每个朝代的消渴诊治特点,用来补充断代史方面研究的薄弱,还可进一步提供较客观的历史分期标准,以促成更详实的消渴病史综述。
    参考文献
     (1-23略)

     14. 王宏才、程莘农,消渴病病名源流,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5:51-52,1999。
    (15-24略) (英文索引,略)

 

 

鸣谢:本文图片摄影  胡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